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怜的克拉丽莎被贪婪和淫荡所害,度过了悲惨的一生。她的柔情被历代读者嘲笑、斥责。但最后,电视确认塞缪尔·理查森的书信体小说的女主人,并非死得徒然。数年前,当英国广播公司戏剧部决定将塞缪尔·理查森(1689—1761)的名著《克拉丽莎》改编成电视剧时,他们肯定,克拉丽莎的名字不会在一般观众中引起震动。在新的大卫·科波菲尔和新的简·爱会引起一片欢呼的地方,新的克拉丽莎只会让人耸耸肩膀,打个哈欠,漠然走开。  相似文献   

2.
<凡·高的荣耀>一书的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学家娜塔利·海恩希前不久发表了她的新作<女性状态--西方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她在该书中分析了250多篇文学作品,以此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派拉蒙公司、米拉麦克斯公司2002年联合出品的《The Hours》,中文译名《岁月如歌》,也译《时时刻刻》。上世纪20年代初,住在伦敦郊区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尼科尔·基德曼饰)正着手创作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达洛韦夫人》,同时她也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达洛韦夫人紧紧抓住,或者说被其内心的不安紧紧抓住,内心与现实这两重世界之间的巨大裂痕撕扯着她,使她不得安宁,临近崩溃。1951年,家住洛杉矶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饰)阅读了这部小说。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她,她内心的沮丧被书中的自杀倾向更加强化,终日忧郁而恍…  相似文献   

4.
本篇选的是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年轻时的恋人杰西·钱伯斯给她友人信件中的部分内容。D.H.劳伦斯是本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和情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据评论家所说是以杰西·钱伯斯为原型塑造的。杰西·钱伯斯与劳伦斯在青年时代曾保持了十多年的友情。此信真安地反映了杰西·钱伯斯与劳伦斯断绝来往前后的经历,读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对劳伦斯这位有不平凡经历的作家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简·冯·拉菲克·古道尔是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一个极普通的姑娘。如果说有一点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她过一周岁生日不久。母亲送给她一个用布缝制的黑猩猩,她非常喜欢这个玩具,无论到哪儿,总把它抱在怀里。说起来孩子们都很喜爱用布做的玩具,而简喜欢黑猩猩玩具也就不稀奇了。  相似文献   

6.
我压根儿没兴致在星期天大清早就来看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我喜欢的画。然而,我之所以到这里来,还是夏日漱石的缘故。夏日漱石在写《伦敦塔》这部小说时,曾以这幅《简·格雷女王①就戮》作过参考。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在《家常话》周刊担任编辑工作九年,该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写于1857年的未署名的无标题小说。日前,一位美国学者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正是狄更斯本人。这位学者名叫哈里·斯通,  相似文献   

8.
刘伟 《世界文化》2007,(6):16-1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它与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共同构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学与化运动的基础。到2007年,这部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小说出版已经整整5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文化巨人维克多·雨果的杰作,发表于1862年。实际上,这部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从酝酿到问世,经历了整整三分之一世纪。早在1830年前,即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于1829年发表之时,雨果就已经对社会中存在的贫困、犯罪及其惩罚、死刑、苦役犯的命运、娼妓及其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勿恋(4)庆祝《文化译丛》创刊+周年(3)马克思的风采(已)列宁一生‘},的六天(4)·书林信息··世界艺术名作欣赏·帝莫克莉娅和色雷斯士只(1)上学前的道别(2)《圣马太》和《墨丘利》(4)一位关国作家的自我毁灭 —《一卜波特传》问世(1)《公民韦尔斯》—又一部韦尔斯传发表(3)索尔·贝洛和他的新作《再遭情变》(4)新发现的狄更斯的小说(1)英国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及其新作(2)一部传记揭示的乔伊斯夫人诺拉(2)·成才之路··世界古典名著总解说·永远改掉坏习惯如何做生活的强者梅特林克的童话剧《青鸟》(3文坛漫步··作家与作品·忆法捷耶夫…  相似文献   

11.
1986年4月14日,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博瓦尔因患肺水肿医治无效,在巴黎科尚医院逝世,享年78岁。博瓦尔女士一生致力于妇女争取独立自主的运动,“人不要生为女人,要成为女人”就是她1949年写在《第二的性》开头的一句名言。她同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结为伉俪,历时半个世纪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给全世界争取独立自主的妇女们以极大的影响。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后,博瓦尔以自己的日记为基础撰写的《离别的仪式》,于1981年问世。在书中,她以冷静、细腻而又饱含爱情的笔触描述了丈夫最后十年的活动。发表这部作品后,她几乎不再动笔,而一心投身于提高妇女地位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卡迪央王妃的秘密》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主人公的原型,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俄国多年驻伦敦大使的夫人达利娅·费奥多罗夫娜·利文。巴尔扎克只是在晚年,在巴黎的沙龙里,才同这位公爵夫人见过几面。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与其说是直接观察所得,毋宁说是到处都能听到的关于她的议论。要知道有多少人在谈论她啊。但这有何妨?因为原型从来不可能是肖像,否则,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会变成某种谤文了。一般说来,原型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凡是想确定安娜·卡列尼娜原型的人,结果总是不能令人信服。如果说从卡列宁身上可以猜出是那个  相似文献   

13.
秘鲁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历时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天堂》(涌泉出版社出版)自今年3月20日在利马发行,首印40000册。小说的英文译本亦将于今年10月出版。《何处是天堂》是根据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及其外祖母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作者明确指出,因为是小说而非传记,所以历史事实仅仅只是依据,其余均为自己的想象和创作。弗洛拉·特里斯坦是《何处是天堂》中的女主人公。她1803年出生,其时秘鲁尚处于宗主国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弗洛拉·特里斯坦的父亲马里亚诺·特里斯坦便是一名出生于秘鲁的西班牙籍海军军官。马里亚…  相似文献   

14.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一篇写于半个世纪前、从未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终于要在下周出版了。这篇小说当年曾被《红皮书》退稿,而现在,学者们却认为它是黑色幽默的先驱和对作者那个时代的绝望情绪的新的理解。这篇名为《一生》的小说,将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纪事》冬季版上,而不是菲茨杰拉德曾经赖以谋生的某家大量发行的商业性杂志上。《纪事》发行量不大,共1400份,其中还包  相似文献   

15.
文婷 《世界文化》2003,(5):29-30
6月21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新书———《哈利·波特》第5集《哈利·波特与凤凰令》正式上市。就在新书正式上市的前一天,罗琳接受了《泰晤士报》记者安妮·特纳曼的采访,袒露隔了3年《哈利·波特》第5集终于上市的喜悦,以及婚姻和家庭生活带给她的幸福感觉。关于成名:“我不为名声和金钱写作”这些天,罗琳完完全全是个快乐的女人,这可以从她的脸上看出来。她在自己家里接受了采访,抱着她的小儿子———大卫,那是一个圆滚滚的小家伙。在书架上,放着罗琳另外一些“宝贝”﹄———《哈利·波特与凤凰令》。针对第5集,罗琳说:“那真是个‘…  相似文献   

16.
人们纷纷传说小说《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妻子诺拉是爱尔兰一个无知的酒吧女招待,她从来不读乔伊斯的作品,她说:“我不知道我丈夫是否是个天才,但他肯定心术不正。”乔伊斯蜚声文坛后,她对朋友们说,乔伊斯用他那妙笔而没有用他那优美的男高音歌喉去建功立业,实属遗憾之事。研究乔伊斯的学者们,甚至理查德·埃尔曼在1959年出版的著名传记《詹姆斯·乔伊斯》中也认为诺拉·巴纳克尔是这位伟大作家的伤脑筋的伴侣。当英国女作家、女权运动的记者布伦南·马多克斯第一次就撰写诺拉的传记征求埃尔曼的意见时,  相似文献   

17.
颜红 《世界文化》2014,(9):10-14
<正>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其代表作《广岛之恋》曾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成为法国现代电影中影响巨大的佳作。1984年,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闻学编译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托尼·莫里森因其散文《诗歌的光彩》及她对黑人经历的描述于1993年10月7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称赞莫里森说:“她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般的内涵,反映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9.
把别的作家名著中的人物作为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来描写,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想法,但是,琼·里斯(Jean Rhys,1890—1979)用此法写的《辽阔的藻海》却非常成功,以致她的一些早期作品一再重版,至今仍很受欢迎。乔·汉布罗克对这部小说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但丁·阿利吉耶利(一译“阿利盖里”)(1265-1329),是意大利中世纪伟大的诗人,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代表。但丁一生,深深爱恋着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就是贝亚特丽齐(一译“贝亚德”、“贝雅特丽齐”、“贝娅特丽丝”、“俾德丽采”等)。贝亚特丽齐(1266-1290),出生于佛洛伦萨的一个高贵家庭(父亲名叫福尔柯·波尔蒂那利),原名贝齐。但丁对她又敬又爱,称她为“贝亚特丽齐”,意即“降福的女人”。但丁9岁那年(1274年)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18岁时开始写诗歌颂她。尽管后来贝亚特丽齐嫁给一位比但丁更富有、更具声望的男子希蒙内·代·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