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正>韬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年了。斗转星移,这七十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飞速的、巨大的变化,并且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身处经济全球化、生活数字化时代的我们,离韬奋的时代是越来越远了。然而,我此时重读韬奋的著作,却完全无过时之感。韬奋的出版思想原来是如此超越于时代的。并且,韬奋的主张虽是针对出版事业而发,但其中很多思想也可类推于大众学习、生活、工作的许多方面,即韬奋的出版思想也  相似文献   

2.
每年这个时候,总觉得有话想说,虽然要讲的话已经有许多人讲过了。今年是韬奋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六十年,一个甲子,韬奋先生的形象,他的语言、道德文章,还是那么清新,那么深刻,那么辉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5年7月24日,为纪念我国著名的出版家、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由韬奋纪念馆、中国编辑学会、北京印刷学院、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协办,在韬奋先生的故乡江西召开了“韬奋出版思想研讨会”。与会人士指出,韬奋先生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编辑家、新闻记者,成为“出版事业模范”,绝不是偶然的。我们每一个从事出版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以韬奋为镜子,照一照自己,把爱国、爱民、正直、勤奋,与自己思想和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上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如一轮初日点燃晨曦,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重新开启国人看世界的思想新风。这套丛书共三十五种,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生动图谱,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重大的文化积累价值。丛书主编钟叔河先生,因卓著的出版贡献,1993年获得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韬奋  相似文献   

5.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韬奋基金会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能在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发言,表达我对韬奋先生的敬意.  相似文献   

6.
韬奋先生是从事进步文化事业的典范.他自1926年主持<生活>周刊起,就全身心地投入进步文化事业,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备尝艰辛,锲而不舍,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用韬奋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始终坚守进步文化的岗位","忠诚担负"进步文化的责任."为着进步文化的工作而努力奋斗".韬奋先生的这三句话,是我做出版工作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7.
1995年是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又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不由得使我想起抗战年代,韬奋先生带领生活书店一班人,为促进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而艰苦奋斗的往事。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抗战主张,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积极响应,呼吁“停止内战”、“争取民主”以“实现抗战”,并参与组织和领导救国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 韬奋先生充满爱国  相似文献   

8.
巢峰 《编辑学刊》2006,(1):18-19
1997年12月9日,在第五届中国韬奋出版奖颁奖大会上,我曾以这个题目发言.今天,我仍以这个题目在上海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上发言.在韬奋先生逝世以后,1944年10月11日,周恩来在延安主持召开了专门会议,制定了<纪念和追悼韬奋先生办法>,周恩来同志审阅时在稿旁亲笔写上:"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这个<办法>在送给毛泽东同志审阅时,毛主席亲笔批了四个字"照此办理".韬奋先生是中国出版界的楷模,这是周恩来同志提议、毛泽东主席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集会纪念我的父亲、新闻出版战线的先辈邹韬奋诞辰110周年。我和我的家人都很欣慰,人民没有忘记他,我们新闻人、出版人没有忘记他。特别是,今年是中国全民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60周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60周年,这时刻纪念韬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代表亲人、代表家属,向今天到会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韬奋是在风起云涌的抗日烽火中涌现出来的一名卓越战士。在这场全民族反击侵略者的战争中,韬奋“跟随诸先进”(韬奋语)发挥了他独有的舆论宣传上的鼓动作用。当年中共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  相似文献   

10.
韬奋是出版事业的模范,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我小时候,在知道鲁迅名字的时候,就知道韬奋的名字.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韬奋作了讲演,只有一句话.  相似文献   

11.
1944年11月,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得知邹韬奋不幸逝世,挥毫题词,寄托哀思,对韬奋的一生作了准确而崇高的评价:“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发扬韬奋精神,继承韬奋编辑思想,对于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三贴近”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的出版工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坚持进步的出版方向韬奋多次指出:进步文化事业是指“有益于大众、有益于革命的文化事业,只有这样的进步文化事业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一同进步”,“真有生命力的刊物,和当…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不经意间,知道韬奋图书馆这个名字的。那时我刚到人民出版社工作,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平时无事可做,就钻进资料室里找书看。发现许多旧书上都印有一个椭圆形的蓝色的图章,刻有“韬奋图书馆藏书”几个字。我并没有在意,仅想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图书馆而已。谁知道在三十年后,我竞和这个韬奋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13.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1):108-115
韬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出版事业模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林”就把做好有关宣传韬奋思想和韬奋精神图书的出版工作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它尚处于酝酿阶段时,就确定了《韬奋与出版》一书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4.
拙作文学传记《以笔代剑的英雄邹韬奋》最近由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应《中国记者》编辑部之约,谈谈我写作此书的经过和一些体会。领袖们的题词引起的思考我生长在韬奋故乡余江县。由于受韬奋先生思想的熏陶,于1958年7月考进了江西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追求和需要,使我倾心学习、搜集邹韬奋和他同时代著名记者的史料,一则名人轶事也剪贴起来。研究共性,寻觅个性。拉开历史的帷幕,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出现在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大地,屈辱卖国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反动的法西斯高压政策,中国大地一片漆黑。就在这时,中国思想文化阵地上出现了一位勇士,他以具有极大感染力的言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青年群众中引起了共鸣,成为黑暗中照耀人们的火炬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他,就是伟大的革命战士,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和出版工作者邹韬奋。适逢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缅怀先烈,激励后辈,我们有必要研讨一下韬奋先生的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刘沽修先生将其1989出版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扩大为长达七百万言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通过我的学生黄宝生先生和郭良望女士,索序于我。原书有吕叔湘先生序。我何人哉!焉敢与叔湘先生并列!所以十分惶恐觳觫。李白的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正说明了我的心情。但是,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原因是,我似乎有一些话要说,想借题发挥一下。  相似文献   

17.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韬奋先生的赞誉和对韬奋精神的概括.出版界设立韬奋奖,宗旨也是在表彰出版、编辑领域为人作嫁、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同志离开我们已是整整三十五周年了。这几天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和他写的一些有关的文章,他的亲切的形象又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响亮的笑声又重新响在我的耳边。特别是仔细看了他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写给家叔戈公振的一些信件,更是万千往事萦回心头。记得一九二五年十月下旬,韬奋曾为《世界知识》写了一篇《悼戈公振先生》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说: “记者提笔含泪写着这篇《悼戈公振先生》的时候,正在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从中国殡仪馆哀送戈先生大殓以后为中华民族,为新闻事业,为个人友谊,想起他都不胜其凄怆悲痛。回忆戈先生于十月十五日下午由海参崴乘北方号到上海,我和胡仲持先生同到码头去迎接他,握手言欢,历历犹在目前,谁能想到七天后就在他的弥留榻前,和他惨然永诀!”当读完这篇没有收进三联书店编印的《韬奋文集》的文章时,我就回想起他们两个人之间前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趣味有价值的周刊"是原来印在邹韬奋所主办的<生活>周刊的刊头上的文字,这也是韬奋办刊的个性所在.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任事,31岁的韬奋以职教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的职位.此后一直到1933年7月流亡出国考察,这7年间他一直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生活>周刊的言论及其发行、编务工作.这是韬奋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七年.通过办刊实践,他便深刻地了解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抱负和喜怒哀乐,进而也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20.
著名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读书生活出版社创办人之一李公朴(1900~1946年)先生的这篇文章,大致写于他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前一个月的1946年6月间,是最近在胡愈之先生保存的信件中发现的。承胡愈老亲属胡序威先生提供,谨致谢意。胡序威写了《关于李公朴先生(怀念韬奋和愈之〉一文的说明》,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