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2.
京派小说还乡的情节类型,可分为归来的模式与归来—离去的模式,这种情节模式蕴涵着反思启蒙理性的文化诗学内涵,京派作家徘徊于都市与乡村的文化心态,对现代小说美学有着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师陀对鲁迅小说的继承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小说模式上,他继承了鲁迅小说的"离去———归来———离去"的离乡模式和"看与被看"的围观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启蒙注定了异常艰难。专制统治者与其制造的民众必然要抵抗和拒绝启蒙。鲁迅的小说不断展示着启蒙的困境 ,只是提醒人们丢掉浪漫的幻想 ,正视启蒙的艰难。鲁迅在参与启蒙化运动之时就对启蒙有所质疑 ,似乎对打破铁屋不抱希望 ,但事实证明 ,鲁迅并未绝望 ,而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启蒙 ,在绝望的废墟上不懈地努力。在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矛盾中 ,鲁迅始终坚守着化大众的启蒙立场 ,即使置身于主张大众化的阵营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7.
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召唤着读者。为了意义的探寻,读者进入文本。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将文革时期命名为“启蒙时代”的话语模式引起了读者的阅读阐释。本文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视角,对《启蒙时代》带来的阏读影响进行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8.
坚持启蒙是鲁迅一贯的立场,然而在不同的时期,鲁迅对启蒙的理解和态度是不同的。如果说“呐喊”时期的鲁迅相信启蒙的作用和力量,那么到了“彷徨”时期,已是对启蒙开始质疑和反思了。这种质疑和反思在《伤逝》中通过第一人称内焦点叙事的模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李锐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的奴隶意识、看客意识、安土意识的思考与批判。在这种启蒙话语的背后,同时潜隐着对启蒙本身的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于李锐对自我完满与自在运动着的民间社会的描写上。李锐小说中存在的启蒙的坚守与质疑的双声对话,折射出20世纪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精神焦虑,其原因与20世纪的启蒙文化情境以及启蒙者在启蒙立场与民间立场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一个被政治化改塑了的启蒙主义,他的启蒙思想深受五四学作品的影响,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后来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他对自己的启蒙角色不断地进行了政治改塑。“问题小说”是他的启蒙立场经由政治化改塑后在学创作上的产物。他对启蒙立场的坚守和对政治需要的迁就,最终造成了他创作上乃至人生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柳贤姃 《文教资料》2008,(15):12-14
为了克服国家、民族危机乃至建设现代国家,在中韩新文学形成期两国启蒙先驱们以文学来启蒙民众.其中,鲁迅与春园作为在人道主义立场上追求现代价值的启蒙先驱者创作了启蒙主义小说,而且分别奠定了两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本文比较研究两国现代文学的创始者、奠基者--鲁迅与春园的启蒙主义思想.我们以比较、分析鲁迅和春园启蒙主义思想的特点来求得对两国现代文学启蒙主义思潮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开拓者。其小说理论批评观念,以启蒙主义为精神向度,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含蕴,并呈现出实践性、时代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启蒙”话语及“民间”生存秩序的考察与思索是毕飞宇小说的两个中心主题。在他的笔下,“神圣”的“启蒙话语”被粗野、蒙昧的“民间话语”一再地冲击、颠覆。“启蒙者”被羞辱、愚弄.毫无还手之力,这构成了对“启蒙神话”的质疑。而另一方面,“民间”的话语环境中也渗透着强烈的权力意识,“民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权力“规训”力量的空间,成为极权政治获取其合法性的土壤和源泉。“民间”不再是想象中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牧歌之地。它的复杂、蒙昧与野蛮也粉碎了知识分子的文学性想象。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故事     
钱理群先生曾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存在着“看/被看”的内在情节结构,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揭示了中国人作为“看客”的麻木灵魂。晓苏的这篇《看望前妻》也是以“看”为核心展开情节的。一个抛弃结发妻子的当代“陈世美”多年以后回到家乡,想要看望自己的前妻。那么他是为了赎罪吗?“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想去看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鲁迅通过他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表达了他对发轫于 2 0世纪初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同时使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了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围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19.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20.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