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多次出国学习和工作的同志曾说:“70年代我在外国时,把《人民画报》剪下来贴在宿舍墙上,那时画报就是我心中的祖国。到了8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多了,光靠画报已经不够了,《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编者)就成了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媒介了。”还有一位同志说过,在美国的两年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与一个校方官员第一次见面时,他顺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中国建设》说:“我了解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的确,在几十年中,外文局各外文刊物作为中国对外宣传仅有的几个主要媒体,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听到的信息似乎是各刊发行量不断下滑、下滑……不错,现在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太容易了,且不说数千万人的“大出大进”,也不说有多少外国电视台、通讯社驻京记者源源不断地把信息发到世界各地,仅就外国报社记者的文章就足以拉走我们的大批读者。在这些驻京记者与外国读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甚至是共同的偏见。外国记者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且不轻车熟路!而我们要用外国人的文字为外国人办刊,困难何止一条、两条……然而,要全面、真实地对外介绍中国,我们自己不干,难道还能指望外国人利用他们的工具为我们的事业呼唤吗?难道我们能企望外国传媒向国际读者解疑释惑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革办好刊物。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各刊都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这种探索的核心是针对各自的读者群,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我国的外宣离不开外文刊物,而外文刊物要想巩固、发展,只有继续改革,办出特色。我们期待着各刊的领导、编译出版人员在新的一年里,拿出更大干劲,继续苦练内功,深化改革,为对外宣传开辟更加广阔的阵地。  相似文献   

2.
读者是刊物生存的基础。如何贴近读者,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同时,并不完全等同于消费类刊物的是,《中国画报》肩负着国家对外宣传的责任,它的编辑方针要求我们“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客观报道真实的中国”。怎样将外宣使命与读者需求两者更紧密地结合,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宣期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外国读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外国读者的口味是怎样的?相信不少人看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今天的美国人库恩写的《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看中国的视角中,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最终,我们发现那些曾被中国记者忽略的细节,那些不曾被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现在他们的笔端。经了解,能经常有机会与中国记者同行,并不断亲自写稿的外国专家当属中国外文局各期刊社的专家为“最”。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家,一次次走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去,将自己看到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传递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读者。中国外文局近几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外国专家采访团,赴中国各地采访,他们采写的稿件的确有新的视角,字里行间透着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份新奇,他们又将这份新奇传达给了更多的海外读者。本刊推出这组选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通过“外国专家‘写’中国”了解:中外媒体人之间,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同一个过程不同的角度,以此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外经济报道,这是我们外宣的重要任务,也是外国读者的要求。《人民中国》的发行对象国日本,是当今世界经济大国。日本人关心中国的经济状况,他们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中国经济信息,以便从中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举措、市场动态、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共庆人类步入新千年之际,欣逢《人民画报》创刊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几代画报人秉承50年前画报发刊时的宗旨,用手中的相机,辛勤的劳作,创造的才智,甚至宝贵的生命,向读者报道了新中国发生的令人兴奋鼓舞的新鲜事物,奉献了600余期精美画报,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为宣传新中国,帮助海外  相似文献   

6.
《人民画报》是一本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月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中国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画报1950年创刊,目前以汉、藏、英、俄、日、法、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斯瓦希里、意大利、乌尔都、泰14种文字出版,发行18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  相似文献   

7.
翻开近两年的《人民画报》,你会发现这本有47年历史的“老”刊物有了不小的变化。最直观的是开本小了,改为国际流行开本,页数由44页增加到60页。但如果细览内文,突出和显著的感受是画报质量在不断提高:少了以前的“画报体”,报道的针对性增强了,内容更丰富,题材更拓宽,更贴近读者。  相似文献   

8.
对于从事发行工作的人员来说,读者订数的多少是最令人关心的事情。每到年底,考虑最多、担心最重的就是下一年度的订数。《人民画报》的国内发行主要依靠邮局这条渠道。为了加强对邮局系统的工作,我们分别走访了邮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驻日代表处在日本东京于1995年6月邀请了24位热心读者参加座谈会,就《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画报》三刊内容及在日的发行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自1991年8月,《人民中国》改为在日本直接投邮以后,各同业书店从读者反应中总结出订刊、收刊、查寻、改址“四快”的改进成果,就《人民中国》内容的疑问,可通过电话直接询问,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因病倒或死亡退订者还能及时收到  相似文献   

10.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1.
老外说老外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2.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3.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4.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15.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如何做好抗战胜利70周年的对外报道,是当下外宣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时报》和新华社有关中国慰安妇的文章,对如何将历史事件写出新意,让外国读者了解并为之所动,给出了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对外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是承担党和国家书刊对外宣传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外国文教专家聘请单位。外文局所属《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等杂志社和外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及中国文学出版社等单位常年聘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60多位  相似文献   

18.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外国记者蜂拥而入,国内外文杂志不断涌现。相对过去,我们在编辑工作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可外国读者仍抱怨我们“内容不够丰富”。今天,要按中央指示把《北京周报》办成一份世界级新闻周刊,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读者的思维模式和当今世界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市场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借用外脑,策划一批符合外宣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对外图书选题,7月31日至8月6日,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召开了2006年度“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此次会议共邀请到10位外国专业人士,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墨西哥、英国、美国7个国家,涉及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4个语种。他们都是所在国家图书出版和销售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中国的了解也都远远超过一般的西方人,有的从事中国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已长达30余年。大会期间,外国专业人士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内容涉及国际图书市场分析、图书发展趋势、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之比较、国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图书装帧设计、中国图书在国外书业流通领域中的地位、中国图书的市场份额、外文局现已出版的外文图书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内容。大会演讲之后,外国人士又分组到中国外文局各出版发行单位,就中国当代文化、中国文学、汉语教学、儿童读物、中国国情、中医中药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本刊选取大会外国专业人士主题发言的精彩片段和各出版社交流心得中的亮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