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侗族大歌不仅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道德价值观的传递等社会维系功能,同时对个人发展方面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侗族大歌的研究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相似文献   

3.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是侗族人民的主要集聚地,侗族中流传一种十分优美的歌曲,即侗族大歌。近几年,由于国家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广泛地欢迎和推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声音大歌的演唱特征及演唱技巧展开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运用传播学"5W"分析模式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对流行区域、特征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侗族大歌、魅力侗寨、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而侗族大歌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力量,侗族大歌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之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还应当兼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使命。对于无文字状态下的民族,它们的民族文化常以口传为主要方式;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音乐在侗族村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理当纳入侗族地区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  相似文献   

11.
侗族情歌是侗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侗族人们无时无刻不接受它的洗礼,它包罗万象,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民。通过对侗族情歌对唱的方式、语言特征、旋律、调式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侗族情歌,感受到侗族情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即兴曲—侗乡鼓楼》是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邹向平先生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写成的具有侗族风格的钢琴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展示了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韵味,同时借钢琴这种西方乐器传达了淳朴的民族风土人情与文化。本文通过对该曲的表现内容、作曲技法及演奏诠释几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作曲家为拓展民族音乐以及发扬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所做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多声部合唱音乐,侗话称"嘎老",被艺术家称为"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可考的历史依据证明: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们自己创造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14.
杨果朋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15-116
湘西北侗民歌是数量最多、生命力最强、特色浓郁的歌种,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曲调多样,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地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特点,探索民族音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侗族居住地古属样柯夜郎地,传统文明的主要标识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自称“干”的分“佬侗”、“绞侗”和“坦侗”三大部族支系的民族融合为统一的族群生命共同体;其二,在原始认知的始初即创建了“原生性”与“建构性”互为动因的标举民族主体意识及主体精神的古俗文化。和较早时期被称之为传统残留物(rcmnants)一样,侗族古俗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在:一是至今仍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二是不断创造出“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的且“与残留文化相对立的”“新生性文化(emergent culture)”。已然符号化了的“侗不离酸”遗俗即是例证。分析认为,特定意义上,图符化了“侗不离酸”习俗,以“阐释性的符号”方式,表明一个族群集体对“细脖子阳人来到这世上”的处身状态.作“不知吾所以然而然”的领悟,即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之缘在”和族群自我生存环境“生成性”作哲学性思考。而这正是侗族古俗文化在强调习俗性的基础上选择创生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的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教育孩子、传承历史的主要载体,其多声部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经辉煌灿烂的它,在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其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它进行保护并使其顺利健康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宜州山歌文化与新型歌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宜州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山歌成为当地壮、侗等民族的精神生活需求.传统的山歌文化推动了今天新型歌圩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侗族大歌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