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学史,顾名思义,即文学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研究过去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的历史。它的研究对象,是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文学现象。由于文学反映的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感受和经历,而是整个的社会生活,所以,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又不得不涉及历史上特定阶段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一般人来说,笼统地讲,历史是对过去的描述和阐释,过去的就是已存在过的。因此,当我们使用“历史”“过去”的概念时,我们大都把它当作在过去时间里的整个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哲学与文学史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与文学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但是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文学史来看,哲学对文学的渗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一是哲学的概念、范畴直接进入文学本身,形成在诗文中演绎哲学义理的情况;其二是哲学观念的渗透和濡染,使文学创作得到一种新的风格与意境;其三是哲学思维使创作主体提高思辩水平,在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理念;其四是新的哲学思潮的崛起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文学并非仅仅受动于哲学,它有时对哲学会产生反弹作用。哲学范畴进入文学成为文学理论范畴,也必须经过一个审美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早在春秋时代,文学就被儒家纳入了“兴”、“观”、“群’、“怨”的政治伦理范畴,战国时代,屈原、宋玉等人把原始神话的不自觉的浪漫主义变为自觉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始迈入“自觉”的门槛。汉文化继承了楚文化,孕育出宏丽温惟的骋词大赋,汉赋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为人们所普遍喜爱,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体,代表着一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当文学自信地傲然前行时,文学的研究者们却时时陷入尴尬的境地之中.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同时成为文学史的两大奇观. 比如至今仍各执一端的”文学”、“文学性”,便是最突出的例子.有学者研究,在英语中,文学(Iiterature)一词虽然早在14世纪便开始出现,但它最初的含义泛指一切文本材料而非文学.而后来被我们当做”文学”来接受和评价的文本,早已出现和存在.至于中国,则早在<论语·先进>中,便出现”文学”一词,虽然也暂时与后来意义的”文学”搭不上界.即使在人类文明史进入20世纪,文学世界诞生艾略特、萨特、马尔克斯等一代又一代大师巨匠之后,文学和文学性之争,仍没有止息.萨特的<什么是文学?>的追问,是否真正解了自己的惑(且不说他人),也很难说.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于劳动之余或之时,歌之舞之,产生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人们谈文学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谈意境。意境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说到“意境”,人们耳熟能详——不仅文学关注它,绘画也讨论它,哲学、美学都研究它。而与意境范畴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另一个诗学范畴——“意格”,是不是同样为人们所熟知呢?意境与意格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意格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必须实现现代转换为当代文学理论所接受吸纳。  相似文献   

11.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学观念的嬗变,剧烈地震荡着与改变着我们的文坛。内涵丰富、理解不一的当代意识,不仅作为时髦的新潮,而且成为文学的现实,悄悄地渗透与指导着我们相当一批作家的创作。本文就当代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超越意识——文学的超越与超越的节制,作一番探讨。一什么是文学的超越? 常见到作家、评论家的文章中用到超越与超越意识的名词:“文学创作既要超越别人,又要超越自己。”(谌容)“没有超越的作家,是不可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孔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说课”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说课』的理论探讨赵明“说课”,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实用价值的教学研究活动。当它被以自发的方式或行政的手段普遍开展起来的时候,人们又对之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少的疑惑,进而感到有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必要,以利于“说课”活动的健康发展。本文...  相似文献   

14.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15.
重读一百年前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更能看出其独具一格、卓尔不群.作者不是以某种“主义”而是以“全义”的视阈,以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的三重角色,从(F+f)的“文学公式”出发,以“焦点意识”、“幻惑”、“文学语法”、“暗示”、“渐进推移”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为中心,以18-19世纪英国文学原著为主要例证,阐述了文学构成论、文学特性论、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论、文学修辞论、文学推移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写成的自成体系的文学概论著作,对今天的中国文论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七十多年前出版的张我军译本错译甚多,在译本严重老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加以重译.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手”是一条著名的经济学原理,它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干预和支配的作用。就此,本文从它的性质(人们或以为它是“黑手”,或以为它是“黄手”)、它对文学创作的外在影响、它同文学创作的内在关系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其基本结论认为,“看不见的手”只要是在正确的经济原则上进行操作的,它就没有什么被指责的.同时认为,在文学与“手”的相互掣肘中,真正理想的状态应是文学与“手”的“联姻”。  相似文献   

17.
对公安派后期转变的原因,有必要从文学要素方面探析。公安派的师心对文学要素“理”、“辞”的全面突破以及一味“对作”的思维,造成了其前期文学创作及理论的缺失,为后期的回归传统、注重“言”“意”之辨预留了调整完善的空间,而回归的动机就在于进入文学史、为袁宏道和公安派找准文学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对“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创作形式问题上,流行于我国文艺理论界中长久不衰的一个观点是,认为文学是可以集体创作的,尤其是在对上古文学的创作问题上,这种观点更是普遍地存在于文学史或文学理论等高校文科教材之中.如在我国影响较大的一部文学史教材就认为,“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了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①近年出版发行的一些文学概论教材也认为原始文学具有“一是集体口头创作;二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特点.②如果说文学史把上古文学的创作认定为“集体创作”是由于史料的不足而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权宜之计,那么对于具有逻辑推理等形而上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文学理论来说,今天仍作如是观便显然是一种轻率不经了.因为在我们看来,上古时代的人们自然是可以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诗、歌、舞也可以三位一体,但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性创造活动的文学,却是在操作上无法进行集体创作的,而只能由作者个体进行创作,并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个体性特征.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进入本文正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什么是“集体创作”?或者换言之,“集体创作”意谓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