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广大理论研究者就“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探讨,围绕这一理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全新的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范式。首先,中共历史研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成为中共历史研究的内容。再次,中共历史研究要把“三个代表”思想“还原”回历史。第四,中共历史研究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衡量标准。最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解读中共历史。  相似文献   

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就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而言,有价值的历史材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关于历史材料的分类,情况比较复杂:根据表现形式,可将历史材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种;根据价值属性,可将历史材料分为“原始材料”和“间接材料”两种。也有论者将历史材料分为“有意材料”与“无意材料”两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下,伴随着消费对象的不断“越界”,历史消费主义影视思潮呈现出日渐明显的泛化态势。从历史消费主义影视剧的内部配方机理入手,可以把历史消费主义影视剧归纳为“配方”、“怀旧”、“噱头”、“小历史”、“游戏”、“反历史”等文化模式。历史在历史消费主义的尽情游戏中“迷失”了。无论历史消费主义影视剧走着怎样的路线,始终不变的是“消解-确立”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们听惯听熟了这样的语言:“这是奴隶社会”、“那是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正义之战”、“那是非正义之战”;“这是民族英雄”、“那是卖国贼”……历史教学的确应该使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具有鲜明、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必须具有“质”的认识。这样,当然要求教师教学时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诸如上述那样的“定性”式的判断。事实上在对任何历史入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质”的分析和归纳的时侯,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对于史实作出周密的分析和综合,这就离不开对史实进行“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事多年的中学师资培训工作 ,经常接触中学教师 ,感到高师的“历史教学法”教学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影响颇深。因而 ,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必须改革 ,以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历史教学法”教学现状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新中国诞生后 ,高师院校历史系 (科 )都设立了这样一门必修课程 ,有的称之为“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有的称之为“中学历史教学法” ,有的称之为“历史教学法”(本文以下皆简称为“历史教学法”) ,这一课程一直开设至今。纵观半个多世纪“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工作 ,应该说 ,…  相似文献   

9.
郑建群 《历史教学问题》2007,(1):100-102,99
近年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取得重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或错误现象,如“泛历史”“去历史”“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多媒体化”。一、“泛历史”批判新课标要求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这是当今教育的一大新动态,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但是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被歪曲、误解、滥用,走向了“泛历史”。在研究性活动中,历史本身被边缘化、模糊化。历史教学研究性活动是根植于历史本身的活动元素,是历史本身的实践性质、综合性质的教学体现,它的最终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历史学——历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历史学的基本路径和旨趣是,首先入于史:向历史境域回归,重构并回到历史现场,使自己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经历人”,用当时、当地人的思维和语言,与当时人对话,以体验和认知历史;还要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历史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历史研究的分野可化约为“有”与“无”、“实”与“虚”两个区域,传统之所谓“器”与“道”者是也,二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历史学习中的“宏观”与“微观”观念 在历史学习中,必须要具有“宏观” 与“微观” 的观念。如果缺乏“宏观”观念,将会只着到一件件零乱纷杂的历史事件,一个个无所依托的历史人物,众多的历史名词,数不清的历史年代……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缺乏“微观”观念,又只会了解一些没有具体历史内容的抽象概念,干巴巴的一些历史词语……将会“只见森林,  相似文献   

13.
“思辨的历史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家惯用的一个名称,意指对客观历史进程本身的哲学反思,其本质就是历史本体论或历史观。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家很少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做深刻的省思,大都把它当作一种过时的东西加以抛弃,而把“批判的历史哲学”奉为显学。于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目前在西方大有衰落之势。本文旨在阐述近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发展概况,分析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式微的原因,同时也对“思辨的历史哲学”本身做些思辨,指出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如所周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由于面临着反对基督教神学史观的任务而把  相似文献   

14.
结合小学历史教学的有关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长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运用历史知识,不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开展活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编辑“历史之窗”小报,普及历史知识小报主要登载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名城、成语典故等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另外,还可结合重大节日(如“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九·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学习的多项核心素养和能力,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求。我以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可简化为“史料”“史观”“问题”“现实”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对历史作出解释,首先要占有足够的史料,其次要有基本的历史观知识,再次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合适的问题,最后还要有关照现实的眼光。下面笔者以历史地图与“史料”“史观”“问题”“现实”为线索,以《中外历史纲要》的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相似文献   

16.
赵剑峰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13-115,35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做了这样的阐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翻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对“历史思维”的意蕴共有四次阐述: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要帮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即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更加“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历史观念”;“史学入门”选修模块需在“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把历史这门研究“过去的人和事”的学科教“活”,让历史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要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史料,而且要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具备科学的、先进的“史识”。否则,历史教学只是教师把古纸堆里翻出来的“死人往事”塞进学生的头脑,又有何益?要达到教“活”历史的目的,显然,陈旧的历史教学法必须扬弃,只有“启发式”教学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启发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博古通今,“以史为鉴”,举一反三地从史料中汲取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营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首先说明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特点,然后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后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历史课是引导学生加强历史了解、深化历史理解和增加历史见解的过程.加强“了解”是历史教学的第一步,“了解”的要求是“准”.深化“理解”,就是要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联系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增加“见解”,就是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历史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感悟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