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了“教育在线”网站上《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的帖子及跟帖后,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位校长。他私下里戏称自己为“皮球”校长、“车胎”校长,多次在教师会上发出“号召”——“有气冲我来,有火朝我发!”一次,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女教师因为所负责班级的卫生常规被扣分而对他大动肝火的一幕:女教师“面红耳赤”,他却“和颜悦色”;女教师“咄咄逼人”,他却“柔语细声”。一番耐心细致的分析与解释后,女教师的脸上终于“多云转晴”。女教师是怒气冲冲而来,高高兴兴离去。校长的这种“窝囊”做法让我一时难以理解,但他心甘情愿“受气”…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了一节借班上的语文观摩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课题是《一株紫丁香》。在肯定这节课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始终忘不了其中发生的一段不大不小的“插曲”,一件令执教者显得“尴尬”、令观摩者略感“遗憾”的“偶发”事件,一件值得教研人员和课任教师研究和解决的“头疼”问题。  相似文献   

3.
避免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即著名的“马太效应”,其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例如课堂提问,有些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公开课提问、讨论课提问、平常提问,几乎节节课提问。在这些教师眼里,似乎只有向这些“尖子生”提问,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每当“尖子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就满面春风,大加赞扬。而对差生呢,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苛求责备。这种做法,势必造…  相似文献   

4.
近日到外校去听公开课,一位女教师执教的《华南虎》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片掌声。这节课也深深打动了我,激动和回味之余,我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课后和一位同行交流时,他无意说了一句话:“这节课的气场很足。”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组织的以老带新、帮学结对的活动中,我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是运用“问题教学法”讲授的。为了上好公开课,这位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从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到提问的顺序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所列问题既新鲜活泼,又生动有趣,还适合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作教师的,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异口同心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尧!”这位教师和他的学生真是太幽默了。或许,就有人认为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出来了:课堂热闹,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且“答案正确”。  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7.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常“答非所问”。学生为什么会“答非所问”?我们借着一节常态课中的两则教学片段探究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从中思考教师的提问行为,给一线教师一些启迪。虽然两则教学片断不足以看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貌,但是,这是一节常态课,教师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习惯性行为,常常隐含着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我们能从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感悟到什么,或许更能触动一线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笔者搜集的一组令人慨叹而沉思的资料:材料一:一次,在北京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活动,大师云集,数位获奖者的精彩演说赢得了一次次掌声。活动结束时,主持人问听众有什么需要提问的?没有一个人提问,而听众都是高校学子和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材料二: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上一节大型公开课,最后离下课时间还有两分钟,女教师灵机一  相似文献   

9.
杨敬俊 《现代语文》2010,(2):105-106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有位教育家曾说:“中小学教师若不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一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做足功课,花足心思,不仅要讲究“问”的质量,更要讲究“问”的艺术,让师生在课堂提问中碰撞出绚烂的心灵火花。  相似文献   

10.
上课教师是位富有潜质的女教师,执教科学课《机械运动》课后,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专家和本校科学组教师就这节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讨。大家认为这节课提问类型的设计、教师理答方式和挑选回答方式等方面做得不错,但在课堂追问有效性方面值得探讨。在专家具体指导下,科学组教师寻找相关理论并进行专题学习,设计课堂追问情况观察记录表,记录表包括课堂追问内容和追问方式两大部分,商定再次对这位教师执教《机械运动》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便对课堂追问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一直想把课堂教学搞活跃起来,因此在提问方面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请问课堂提问究竟容易产生哪些失误?请给予答复。———福建李老师答:李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下面就课堂提问的失误谈点个人的浅见。一、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不少教师的提问顺序是这样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此时学生心理紧张、注意力集中,老师将某个同学叫起来,然后说出提问的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李明同学起来回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其他同学此…  相似文献   

12.
等待两分钟     
这是一节公开课,主讲是中学里最富经验也最受敬仰的一位女教师。台上老师谈吐自如,台下学生应答如流,整堂课进行得井然有序。 提问时间到了,被点到的学生一个个灵透、聪明,老师稍一点拨,理想的答案便顺口而出。当她又点到一个学生名字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女孩站了起来,脸红红的,却不说话,当时屋子里静极了,分明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不由得感受到一丝尴尬!毕竟这样的场面,谁也不愿看到,一堂优秀的公开课或许因此而有了遗憾,然而女老师并没有让那位学生坐下的意思,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就在我们感觉几乎“窒息”的时候,那个学生开口了——原来,她是个结巴。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减负增效”吹满江苏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对有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学科,一节语文课就是一节“问题教学课”,关于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说“提问”     
拉比是20世纪最卓越的美国物理学家之一,当记者询问他成功的原因时,他说小时候放学回到家他母亲通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今天问了什么有用的问题了吗”。有一位留美教授深有体会地说“在美国往往没有一堂课,教师可按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发挥,必须随时应付突如其来、轰炸式的学生提问。”而在我国,课堂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多,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就更少了,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被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一步又一步地走入老师设好的问题陷阱中。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明晰考纲要求。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明确易懂,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要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7.
过去时     
一位老年女教师提问:“我是漂亮的(I am beautiful),是什么时态?”全体学生答道:“过去时!”过去时  相似文献   

18.
蒋云峰 《考试周刊》2009,(35):74-74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相似文献   

19.
听一节数学课,整节课气氛沉闷,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学得艰辛。课后,执教教师的自我反思倒是让大家颇受启发。他说,我本来不是想这样上的,主要是因为一个问题没有问好,结果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我就不断地做调整性提问,所以提问的个数多了,教学的层次乱了。  相似文献   

20.
汪强 《师道》2004,(5):25-25
不久前,笔参加了在某校举行的市小学数学课题组活动。该校提供了两节研究课,其中一节由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教师执教。这位女教师在课前交流时亲切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其实每一节课都是演一场戏,你们是戏中的——”“主角。”学生一起说道。“我是——”“配角。”学生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