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义康传     
王海洋 《学语文》2005,(9):24-25
刘义康,宋武帝之子,文帝之弟,赐爵彭城王。早年因文帝身体欠佳,刘义康既勘于政务,又能干聪明,因而权倾内外,加上处事上的率性而为,不识世故,导致了与文帝及其党属间的矛盾。结果自然是刘义康遭殃。先是从属遭杀。继而辞职而出镇豫章,后因又与范晔谋反之事相牵连,结果被文帝赐药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相似文献   

2.
宋文帝虽为中国古代明君之一,但猜忌心太重,这主要表现在杀戮功臣名将、重用宗室而又猜忌宗室三个方面。宋文帝的猜忌和杀戮,导致宋魏战争刘宋的接连败北、在职官员碌碌无为、有识之士退隐草野和他本人的被杀身亡,刘宋王朝的衰败和灭亡亦与此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范晔 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现河南淅 xī川县)人。少年时好学,博通经史,通晓音律,尤善为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为人刚正,不肯谄媚权贵,后因密谋拥戴彭城王刘义康为帝,事泄被杀。著有《后汉书》。  相似文献   

4.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从范晔删众家后汉史写作开始,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为止,未能完成全部写作计划。一方面,《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其创造性的撰写成为儒林和史学的典范。以致许多儒者精读该书;另一方面,范晔的为人和被杀的命运,又悬示了一个生动的典型,伴随范晔被杀,撰史由私家的权利被收归国有;皇族继续打压世族。至颜之推对范晔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扬弃范晔,象征士族文人的自我转型,转变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巨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颜之推就是一个成功转变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一范晔(391-4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今河南淅川)人。他出身于儒学世家:祖父范宁,官至太守,长于经学;父范太,曾任侍中,有文集行世;伯父范弘之,做过太学博士,以儒术知名。这些对他的思想有很大影响。他曾任参军、太守等职。后因密谋拥戴宋文帝(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兄弟刘义康(他做过刘义康的参军),被判处死刑,死时年仅四十八岁。范晔博学能文,也相当自负。他仿效班彪的《史记后传》和班固的《汉书》而作《后汉书》。在他之前,作后汉书的还有许多家,但  相似文献   

6.
背负"谋反"罪名被南朝宋文帝杀害的杰出史学家范晔身上迷雾重重,<宋书>本传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清代一批学者为他鸣冤叫屈,但他们都未能真正认识、理解范晔.其实,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含蓄、曲折而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志向与情怀,结合他的另一首<狱中诗>,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探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认识他进取的一生,富于追求的一生,从而真正理解他的进取精神与反潮流精神.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范晔(公元398———445),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浙川),家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范宁,曾作《春秋穀梁传集解》,父范泰,长于经学,善长文章,在东晋末年和南朝刘宋做大官。范晔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过继给从伯父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览经史,善文章,通音律。宋文帝元嘉十六  相似文献   

8.
范晔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因参与谋反而被杀。范晔的主观思想和客观行为共同促使了他的谋反。他主观上持身不谨、恃才傲物,客观上受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这些成为他谋反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宋高宗屈杀大将岳飞,当今学者大都认为宋高宗违背了宋朝自太祖以来不杀大臣的传统,如台湾学者王德毅《宋高宗评》一文认为:“宋太祖有不杀大臣的誓约,宋朝士大夫颇津津乐道,岳飞位至枢密副使,是国之大臣,最后赐死于大理寺,乃高宗假秦桧之手而杀之,有背祖宗的圣训。”大陆学者王曾瑜、何忠礼等也持相同看法。但笔者认为岳飞被杀与否,与宋太祖“不杀大臣”之誓约实不相干,因从宋  相似文献   

10.
现行《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社会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自光武帝到献帝时期(公元25-220年)的历史。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范晔,“志”的作者是司马彪。范晔(公元399-445年),字蔚宗,东晋、南朝刘宋时人,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家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范晔出身于世族之家,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为文章。刘裕建宋后,范晔入补兵部员外郎。宋文帝元嘉元年,他被贬为宣城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乃立志修订诸家后汉史书,这是其治《后汉书》的开始。范晔的生平著作,有《汉书缵》十八卷,集十五卷,录一卷,《百官阶次》一卷,但皆已散佚,惟有《后汉书》传至今。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2.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14.
清成、同至光绪初年,“粤三家”沈世良、汪臻、叶衍兰是岭南词坛成就最高的词人。他们同受浙西词派影响,但程度不同,词风并不相近。沈世良和汪王泉可归入浙派,但沈词凄楚蕴藉而汪词清虚悠远,汪氏另有不少绮丽之作。至于叶衍兰则词风靡丽,受浙派影响最小,实属常州词派。“粤三家”处于岭南词风由“浙”至“常”的转换期,通过三家之创作可以窥见当时岭南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有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氏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缜之祖最早为晋范晷。缜籍贯应是顺阳。他幼时从学刘Xian,后曾使魏和亲,历任宁蛮主薄,尚书殿中郎,宜都,晋安太守,国子博士等职,他反对崇佛,虽遭众人攻击,终不屈服。  相似文献   

16.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吴王太子刘贤被刘启所杀害在文帝四年或五年,他是咎由自取。文帝没有因刘启杀人而更换太子,也没有用儒家的贤人更换太子身边的刑名权谋之人;晁错因为文帝喜爱刑名权谋反而得到了提拔,作了太子家令。可是,杀吴王太子虽然没有动摇刘启的太子地位,却激发了吴王的不满情绪;虽然用晁错为太子家令并不意味着文帝政治的转型,而强硬政策的施行却加快了吴王为首的七国叛乱。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文学史,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往往在其作品中反复申述忠奸之别,辨明忠奸之义由此成为中国士大夫文学一大主题。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虽非文学文本,但其在辨明忠奸这一文学主题上对中国文学史起着上承下传的作用,而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也对后世文学家具有较大滋养意义。由此可见,范晔《后汉书》序论赞不惟有重要史学价值,亦具明显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缅怀先主知遇之恩和决心兴汉讨贼的虔诚心态,透辟地论析了三国鼎立的时局,提出了出师伐魏的种种理由,阐明了内心深处对后主不善治国的忧虑,陈述了多年来为复兴汉室辅佐二主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毅精神和耿耿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