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邹思全 《钓鱼》2009,(2):42-43
五 元旦这天,天气阴,又是个阴暖天,雪也化得差不多了。八点多钟和侄子、老张(侄子电话告知他,我俩昨天钓了不少鱼,不到六点就来到我家了)来到钓点。 我还是钓昨天的窝子,侄子钓近窝,老张在我右边3m处开新窝。侄子的近窝时间不长就有鲫鱼中钩,我钓的窝子在九点多钟才有鱼咬钩,拉黑标,提竿中条千克左右的鲤鱼,半小时后又钓上鲤鱼。  相似文献   

2.
郁文生 《钓鱼》2012,(3):28-29
众所周知,冬天鱼类通常不太爱活动或大多只在小范围内游弋或游玩,处于冬眠或半冬眠状态。基于此种情况,有时做窝往往不如逗钓获鱼多;在障碍物处做窝有时无鱼,在旷水区却连连得鱼;有时气温较高咬钩率低,气温下降反而频频咬钩。凡此种种现象,看起来似乎是个案,但仔细琢磨分析却符合水情和鱼情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郑巍 《钓鱼》2003,(18)
刚接触悬坠钓组的时候,我认为它的最大特点是两钩搓饵,鱼不咬钩,钓饵到时间化了就是打窝。有鱼咬钩,提竿一个钩勾住了鱼,另一颗饵抖散了也是打窝,这样边钓边诱,鱼是钓不绝的。可是一到夏天情况就变了,本来钓得还可以,9点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鱼越来越少,窝子里鱼星依旧,但两饵到底后鱼的吃口变得非常微弱,漂尖上只有半目动作,即使改成拉饵也不会有大的改观。但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鱼漂站直,两饵重量刚刚对鱼漂产生作用时会出现停顿;二是漂尖下行到调目与钓目之间,鱼漂有一个明显的下挫动作。如果这两个动作抓不住,鱼漂继续下行,信号就没…  相似文献   

4.
郭光清 《中国钓鱼》2006,(10):34-34
今年6月7日,风和日丽,气温25-32℃。我独自一人到单位西边的小沙坑中用两支海竿打爆炸钩。从早晨6时30分一直等到8时20分,换了两遍食,不见鱼儿咬钩。这时钓友常大伟来了。他打好窝,架好竿。半小时后,他说窝子里鱼星乱冒,也不见咬钩。我到他那儿一看,浮漂没有动静,便回到自己的钓位上,又换了一遍食。大伟叫我去钓他窝里的鱼,我想海竿可能没戏了,就拿出7.2米手竿,打算过去试试。  相似文献   

5.
秋末天气稳定,气温适中,鲫鱼越冬前需摄食增膘,此时是钓鲫的第二个黄金季节。然而,秋末也常出现高温不退的“秋老虎”天气,此时,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仍按“老皇历”办事,是很难钓到鲫鱼的。这种时候,就必须用“巧’招了。一、钓下风由于气温偏高,水中缺氧,鱼儿多在上中层活动,很少摄食。而下风处氧气相对充足,因此钓位应选在下风处。10月4日,我们一行3人在某鱼池垂钓。当天气温26℃,西北风1-2级。下钩后,浮漂被鲢、鳙、草鱼撞得直摇晃,鲫鱼就是不咬钩,一个多小时无人上鱼。我放下钓竿,绕池一周,发现下风处无鱼浮头,于…  相似文献   

6.
去年7月 26日晨7时30分,我和约 友李钢等4人到达东港市长山镇大顶子水库钓鱼。当日天气晴,气温28~30℃,无风且有晨雾。我用4支海等挂糟饵钓了一个多小时,只钓上了几条小鱼。近9时,雾渐渐散去,这时我发现离我钓位不远的库湾水草处有大鱼扑腾,仔细观察,原来是黑鱼在追食小鱼。于是我将4支海竿中的两支改用串钩挂小鱼,抛到水草的边缘。时间不长就有鱼咬钩。遛了几个回合后李钢帮我把鱼抄上来。这是一条雌性黑鱼,更四五千克。此后半个多小时内虽有鱼扑腾就是不咬钩。 我见底钓效果不佳便改为浮钓。抛钩到位后不到10…  相似文献   

7.
杨元成 《垂钓》2002,2(7):51-51
1999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上,我和钓友高海林在吉林省永吉县胖头沟水库,用4.5米手竿、细线、“伊势尼”2号钩、玉米面饵钓鲫鱼。这天鱼特别爱咬钩,不到两个小时,我就钓了四五斤。  相似文献   

8.
串钩最大的优势是钩饵抛入钓点后,上中下三泳层都有钓饵,可同时施钓不同泳层的鱼类,虽然串钩有上述优点,但它也同其它钓法一样,容易受温度、钓饵、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使鱼吃钩变缓或无鱼咬钩,如何改变此种状态,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先做窝子后钓鱼串钩钓鱼不象炸弹钩那样,可边钓边诱,即使眼前鱼咬钩的频率再差,但鱼也会因钓点有饵,越聚越多,串钩钓的优势很多,但却无法避免诱鱼效果差的不足,特别是在面大鱼稀的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施钓串钩,就必须抛饵做窝。虽然有人不用做窝,抛对了地方,照样有鱼咬钩,但这种现象往往会持续…  相似文献   

9.
郑巍 《钓鱼》2008,(16):16-17
《破解》结合风向、气温,从钓位和做窝两个方面对鲫鱼的活动规律作了分析,在指出鲫鱼“7月、8月最难钓”的同时,就具体钓位作了指点,结论是可信的。但作者忽略了一个细节——日最高温度32℃以上,不管东南风、西南风,钓位在湾而处背风或侧风,抛钩顺利的钓位会遭遇鲢鳙和鲤鱼,它们一霸窝就是有鲫鱼也不敢咬钩。作者给出的方案是“让开鲤鱼”,却没有对驱不散的鲢鳙提供办法。  相似文献   

10.
郅辽 《钓鱼》2012,(13):16-17
商品饵是伴随“台钓”出现的。以调4钓2、搓饵钓底为核心的“台钓”用鱼儿爱吃、引诱力很强的鱼饵将鱼引聚在一起。其中引鱼是关键,可分三步走:1.按一杯饵料一杯水开饵,以松软适中并有一定黏性、状如饵垂为准,要求饵入水后膨胀并扩散成粉末状。然后搓大饵抛钩,一般抛钩5次后鱼就能凭嗅觉发现扩散的鱼饵了。2.改搓小一点的钓饵,连续抛钩10次,完成做窝。在此过程中即使有鱼咬钩也不要提,以免惊鱼和造成鱼对钓饵的警觉。3.进一步缩小钓饵体积,搓得更小些,以迎合鱼的吃口达到规范鱼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易成 《钓鱼》2006,(4):46-48
我常呆在一个南北走向、面积约有7我刚来此塘钓时,效果时好时坏,曾2005年12月25日,寒流过后的第亩的池塘钓白鲫,由于来此塘钓的多数不多次当过“空军”。有一姓孙的老者钓得不三天,气温回升,河边20多人满怀信心地拿鱼,使得这鱼钓了放,放了钓,都快成精错,我虚心讨教,老者告之:在此钓必打底等待鱼咬钩。可是,鱼好似故意作对,就是了。其共同特点是吃口轻,浮标信号微弱,窝。老者的话不无道理:山塘长期有人钓,不开口,浮标一动也不动。我用80%的超吃钩前常试钩,标相似咬非咬,似动非动,鲫鱼的密度大幅减少,加上钓者都是一个级诱饵,20%的商品鲫鱼饵,…  相似文献   

12.
颜恒 《钓鱼》2010,(10):44-45
按常规讲,钓鱼人到了水边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好钓点撤饵做窝,笔者也是始终按照这一条规律去做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像“钓鱼不撤窝,回家没汤喝”、“钓多或钓少,全凭手气巧,咬钩不咬钩,关键窝子是否做得好”、“先喂窝子后钓鱼,脚步轻捷慢慢提”、“舍不得香饵诱不来鱼”……等等这些钓谚的产生,是钓鱼人长期经验的总结,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的。不过,笔者在长期的垂钓经历中,却摸索出了一条特殊规律,即在选定的钓点上投饵后,利用发窝的等待时间,变“被动空闲”为“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3.
高国祥 《钓鱼》2008,(14):34-35
在南方的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17时前,多气温高、气压低、水中溶氧也低的天气。当其它鱼都不肯咬钩甚至厌食时,却正是鲢鳙喜食的良机,同时,也是空钩钓鲢鳙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4.
王跃进 《钓鱼》2004,(2):25-25
我是个钓瘾极大的人,白天工作忙碌,休息日又常常加班,没有时间钓鱼就感到难受。于是我找了个鱼密度不大,即便是夏秋季节也不易获鱼的鱼池,和塘主商量,下午四五点钟下班后去,钓到晚上10—11点。塘主也是位钓鱼高手,他知道这个季节白天鱼儿咬钩都不积极,况且晚上气温更低,鱼儿咬钩的可能性就更小,便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我有了个过瘾和探索冬季夜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伏治友 《钓鱼》2011,(8):37-37
春暖花开,应该说是很好的钓鱼季节,但有时鱼却不咬钩。这样的例子很常见。记得有一天,时值3月下旬,晴,预报气温17~25℃,南风3~4级。一大群人在钓鲫鱼,刚开始时还比较好钓,大约11点时就不行了,一直到下午依然不行。  相似文献   

16.
于至凌 《钓鱼》2014,(15):26-27
夏天到来后,气温、水温不断升高,鱼也不好钓。尤其是气压低、水位下降的时候,近岸的鱼情实在不怎么样。使用手竿很少有鱼咬钩,就是有鱼咬钩,浮漂动作也不大,钓获的也大多是小白鲦之类的杂鱼,有时甚至一天钓下来,白鲦等小杂鱼也不咬钩。但近几年来,在炎热的夏天和初秋时节,笔者发现手竿不上鱼时,小小的串钩却能带来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17.
酒泡米是广泛用于打窝的,它的优点是诱鱼效果快,其缺点是容易引来小鱼咬钩,且时效短,必须经常补窝。榨过油的糠饼,有米糠香味,在下窝前再倒点酒弄湿,则具有酒糠香味,诱鱼效果也不慢。它的主要特点是时效长。我们几个钓友曾用线穿着做过试验,一块3厘米见方的糠饼在水下诱鱼8小时后,提上来仍未被鱼吃光。而且它比米便宜,我们都喜欢用它打窝。 用糠饼打窝时,如窝点是硬底,容易被鱼拱动而移位,施钓时  相似文献   

18.
重钓启示录     
张兰舸 《钓鱼》2004,(5):57-57
四五年前的一天,笔者与另外两位钓友同去一家鱼塘垂钓。问了价格后,我们便分头选择钓位下钩。此塘鱼咬钩还算可以,钓了两个多小时,我已钓上约5干克混合鱼。于是,我提议收竿。到塘主小屋前过秤时,塘主发现我的两位钓友中的一位仅拎着不足2千克的鱼.便要看看钓鱼包。我说:“你不能翻人家东西,这样做是违法的。”塘主说.“要是翻不出来,今天你们钓的鱼我分文不要。”我的那位钓友见势不妙,主动拉开鱼包取出了私藏的鱼。见此情景,弄得我和另外一位钓友尴尬之极,连忙向塘主道歉。  相似文献   

19.
王书生  路安 《钓鱼》2007,(3X):31-32
2006年12月9日,气温-1~6℃。下午3时,我和钓友跃红去城郊一个论斤收费的鱼塘钓鱼。这个鱼塘不大,深浅比较平均,是一个水泥砌成的钓鱼塘,长约30米,宽约20米,两岸各向塘中心突出搭建了一个3米见方的钓鱼台。根据以往冬钓的经验,我和跃红在北岸的钓鱼台前打窝下钩。这里背风向阳,是冬钓的好钓位。这个鱼塘平时水位1.8米左右,今天下钩一试,水深只有1米左右了,但水色还行。我和跃红搓饵下钩,等待了近1个小时,饵换了无数次,浮标竟然动都没动。是塘里没鱼吗?可能这是按斤收费的鱼塘,老板巴不得你多钓几条,不可能没有鱼。是天太冷鱼不开口吗?也不大可能,冰钓还上鱼呢,更别说这不结冰的水面了,何况天气预报最高气温有6℃,老板说三天前气温-3—4℃,还有人钓到不少鱼。那会不会是水温低,鱼不游动造成的呢?想到这儿我拿起鱼竿沿塘转到了南岸。到了南岸才发现,从岸边往塘中心3米的范围内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看来背阴处水温的确是低。  相似文献   

20.
1992年3月,我回济南探亲,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喜钓春鲤。 在大明湖中门外有个“百花池”,水面不小,但却很浅,四岸最深也就是四五十厘米,水面上覆盖着厚厚的浮萍。我正怀疑此处垂钓的效果,只听“哗”一声,1条8两多重的鲤鱼被一钓手提上岸。 见此景,我连忙甩竿下窝。可谁知鱼就是不咬我的钩。一打听,原来起码要离岸5~6米远才可能形成鱼窝。 我赶快回家做准备,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