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瑛楠  李春伟 《中国教师》2014,(Z1):173-174
本文通过对189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提出高校存在四类大学生特殊群体,并探析不同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及产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高等教育深入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但其中大学生特殊群体人数也不断上升。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深受其影响,大学生特殊群体成为广受观注的社会性问题。因此,探索现有形势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方法刻不容缓,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自律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国际地位的稳定,中国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立场与心态是国家成功重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来源,但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并不容乐观。以传统文化滋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重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仁不让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受众导向分析,探索利用"非遗"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师范大学生的自信现状。方法为运用个人评价问卷(PEI)的方式对重庆三所高校中随机抽取的306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为男师范大学生自信评价水平高于女师范大学生,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方面;来自农村的师范大学生仅在学业表现方面自信评价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师范大学生;除学业表现方面外,艺体类师范大学生自信评价水平高于文科类师范大学生。结论为社会、学校、家庭都应提高对师范大学生自信的重视程度,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师范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师范大学生的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现况,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该研究运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吉林省某高校878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研究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本科生特殊群体;是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和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建立从社会、高校、到大学生特殊群体自身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数量日益增加,高校对他们进行精准化服务迫在眉睫。本文在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精准化服务的主要途径,以维护高校的稳定与统一,探索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与经济贫困,社会、家庭生活背景,校园文化,心理素质教育的忽视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从物质经济资助与培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相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改善社会环境与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相结合三个方面入手,改善并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高职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效能感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影响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对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就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特殊群体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影响到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并日益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为此,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新路径,促使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自律意识,促其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从而使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对女校和男女混校的女大学生自信水平对比分析,发现女校大学生在自信总分及自信各因子上与男女混校的女大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高年级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高于低年级女大学生;文史类的女大学生在爱情上的自信显著高于理工类的女大学生。女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对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全面发展很有利,女校的培养方式为各类院校的女大学生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现状,提高其社会适应性水平,使用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展开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三个类型在社会适应性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高度一致,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认同三个维度上都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而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身心症状四个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对所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需要加强社会适应性教育;积极开展其自我教育,自我适应;注重沟通技巧的培训,培养交往能力;强化社会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选取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内蒙古地区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发现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影响因素,从而探索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专业的独特性,其心理问题也突显出特殊的一面。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但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校要运用心理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大学生心理疏导建设工作,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方法和规律,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内在优势和积极力量,科学理性认知疫情;增强积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消解疫情期间人际冲突,引导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于逆境中重组心理韧性,提升青春抗逆力;于疫情中培育自决能力,逆势成长。  相似文献   

15.
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艺术类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群体具有很多共同的优秀品质——自信、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积极进取;但二者在循环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循环性、主观性、非合作性等人格特质方面,艺术类女大学生与一般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两类群体的人格类型均以稳定积极性和混合型居多.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应注意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如合作意识、较高的挫折承受力等.  相似文献   

16.
姜鑫  魏来 《现代教育科学》2015,(3):24-28,37
高校"两课"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道路自信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历史根据、现实依据、根本保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通过优化"两课"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和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道路自信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作为培养现代一线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学生文化自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研究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现状和培育意义,构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涵养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实现农业类高职院校和学生双促进、共提升,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市1105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学习情感总体水平一般,亟须大力培养;不同群体大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业兴趣呈现出结构性的发展差异;快乐度、压力度和人际关系均对大学生自信感和成功感具有显著的效应.从中获得教育启示:高校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当代大学生学习情感培养,并且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总是特别关注其特殊的职业技能,但从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他们的职业成就和人生价值,因此,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其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品质培养,使他们成为既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又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的合乎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培养自信有助于心理健康,本研究选取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修订"女大学生自信问卷",对女大学生的专业、学历及家庭月平均收入等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类女大学生的自信显著高于文体艺术类和文史类女大学生;本科女大学生的自信显著高于专科女大学生;家庭月平均收入在4000以上和2000—4000之间的女大学生的自信显著高于家庭月平均收入在2000以下的女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女大学生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