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印度因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不同阶段和形态。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实现了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飞跃;汉传因明则形成了“八门二悟”的论辩逻辑体系,并在语用逻辑、辩证思维方面有所探讨。而藏传因明无论在哲学本体论、知识论还是逻辑上都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逻辑有三大源流,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先秦的名辩之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三者都与认识论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本质上是同一范畴的科学,即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思维方法的学说。其中以古印度的因明为最早,它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经历了古、新两个发展阶段。公元五世纪,陈那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等因明论著,划时代地把古因明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新因明。新因明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即是改古因明的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三支论式是新因明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三支论武,就可以较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3.
佛教逻辑也称为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逻辑的产生与古印度的激烈论辩风气紧密相关,与古因明家的学术探索相互促成,正理派的逻辑研究更是功不可没,这三方面的融合便促使佛教逻辑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比较逻辑是逻辑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提出比较逻辑的基本涵义,将其研究范围限定为世界古代三大逻辑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印度的因明学和中国的墨辩学之间的比较,并从世界逻辑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考察了比较逻辑研究的历史基础及其类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类型或形式的科学。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所孕育的逻辑 ,必定会有各自的特点。古印度的因明不等同于古希腊的三段论 ,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也不应是西方传统逻辑的复制品。一些学者致力于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合理解说和科学定位 ,而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不断开掘正是这种探索的结果。它深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思维特质 ,确立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世界地位 ,并给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谬误的发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那么谬误理论的研究同样也是渊远流长。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来寻觅谬误理论发生、发展的线索时,便不难发现,作为逻辑发源地的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都有值得人们潜心挖掘的谬误研究的理论宝藏。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墨子的《墨经》、荀况的《解蔽》等论著无不闪烁着谬误理论的光辉。本文不对谬误理论发展的历史作全面考察,仅就西方谬误理论发生、发展的过程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名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名、辞、说、辩的理论总结,大致对应于西方的逻辑、印度的因明。我国当代大学逻辑教育的主体内容是西方逻辑。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名辩学的有关内容成为讲述西方逻辑的辅助工具。中国名辩的教学应该成为新时期大学逻辑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内容的讲授,有利于受教育者在思维方法层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体悟中西文化在认知世界、阐述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佛家逻辑——因明创建于印度,后来通过佛教传入汉地,又东渐朝鲜、日本。因明传入我国后,形成和发展为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但因明在汉地曾经衰微,到近现代才复苏和再度发展。现在社会论辩之风日益兴盛,辩讼之风也极为强劲。社会的需要促进了论辩学的复兴与创新。我国的一些学者正在从因明中吸取营养,借以构建适应于现代的论辩学。我们要继承因明这份珍贵的遗产,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9.
先秦逻辑史是中国逻辑史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世界逻辑史上的一颗宝贵珍珠。而《墨经》又是先秦逻辑史上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它无论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本文仅就《墨经》关于“辞”的性质和种类的思想作一分析。先秦逻辑中的“辞”  相似文献   

10.
因明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逻辑学。在隋唐时期,因明的输入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一件重大事情。因此,对于因明以及它的输入中国,我们有必要加以叙述和评论。要叙述这个问题,一定要以整个印度的历史特别是印度古代史为背景。印度的古代也和一般的古代社会一样,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专门记载印度最古社会的历史文献是没有的,能反映出印度上古社会情况的文献是《梨俱吠陀》。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包括一千零二十八首赞颂诗的诗歌集,其中多数是赞颂各种天神,如火神、雨神、太阳神、风暴神等等。印度古代的人们不仅赞颂天神,而且还祭祀天神。这种赞颂和祭祀,起初,还只不过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一种愚昧无知和天真的迷信。但随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汉传因明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论证法称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与陈那因明的非演绎逻辑体系有根本的差别.本文以玄奘的"唯识比量"作为标尺,论述法称因明在认识论、逻辑和辩论术三方面全面改造了陈那因明.论述了法称建立因后二相的思路与陈那有根本差别,是导致体系差别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近似于"所闻性"因的实例,指出陈那的不共不定因在法称因明中不复存在.这是法称对陈那因明作体系性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法称<滴论>和法上疏找到根据,批评百年以来流行的归纳说.本文还找到了藏传研究者误用法称因三相来解读陈那因三相的原因.简明扼要地阐明不可得因在逻辑上没有独立性.设立此因主要为方便建立论式.文章最后解释了法称因明异法式独自成立的逻辑依据.要之,本文对当今国内因明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逻辑三大源流之一,与另外两支即古希腊逻辑和印度古代逻辑同步发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诸子百家中就有不少先哲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辩学(逻辑),写出了《墨经》及《大取》、《小取》这样的逻辑专著。及至两汉魏晋,名辩之风仍旧不衰,新的创获仍有不少。然而到了唐宋元明,受汉代独尊儒术延续的影响,学术讨论之风处于低湖,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也转向消沉。清代以后,学术思想重新活跃,研究古代逻辑开始复兴,加上西方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语系佛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核心文本的具有大乘佛教唯识宗之理论特色与取向的注疏研习系统。由于玄奘法师依唯识宗而确立见地,因此汉传因明与印度大乘唯识学有着密切关联,但陈那所创新因明体系在本质上应是"佛教量论",而"因明"一词的确切所指应是弥勒唯识学的"七因明"学说,是故玄奘以因明一词加于本来题名为《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之前,实质是以"唯识因明"来限定作为独立认识论之逻辑学体系的陈那"量论",由是导致了汉传因明作为"论议道"性质之逻辑学的基本走向。但唯识"七因明"与陈那"量论"并不一致,且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我院黄志强教授、博士撰写的《佛家逻辑比较研究》一书2002年11月由香港新风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定价23元。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佛家逻辑的学术专著,是黄志强教授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得到了多位全国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全书以印度因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为研究对象,既尊重前贤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不作盲从,它以原典为根  相似文献   

15.
虞愚在逻辑研究上的成就主要在因明方面,但他对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也有许多独到的认识。他充分认识到墨辩、因明和逻辑三者可通,可以互相解释,通过用因明和逻辑来比较分析墨辩,既看到三者之间的共性,又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间,也存在一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虞愚先生在因明人才的培养,因明文献翻译与编纂,因明研究方法,尤其是因明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因明义理、因明学者的思想、因明发展史,以及三大逻辑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沈有鼎对《墨经》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墨经》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墨经》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学者们运用西方逻辑理论和因明阐释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资料,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发现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逻辑理论,开创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是学术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西方学者的元研究理论.可作为中国逻辑研究的借鉴。《公孙龙子&#183;名实论》、《荀子&#183;正名》和《墨经》的名辩学说,是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公孙龙子&#183;名实论》和《墨经》总结正名的逻辑规律,《小取》的“推”式论证和《墨经》的“止”式论证,是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范例。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应用逻辑。是升华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对象逻辑。现代学者以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为对象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建构第二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对原生态的先秦名辩来说.是必要的。先秦学者用古汉语表述的名辩,不经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不便今人认知与应用。对先秦名辩的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逻辑,建构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同一逻辑。汲取中国学者独创的逻辑精华。  相似文献   

20.
沈有鼎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研究方法独具特色。本文从沈有鼎的学术背景出发,对沈有鼎用比较研究方法、文本考辩与义理研究相结合、现代逻辑方法研究《墨经》进行了论述,并对沈有鼎研究《墨经》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