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314-314
2011年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诞辰150周年,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年。7月22日,由上海市档案馆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合作举办的“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在印度新德里的阿扎德总理府画廊举行。  相似文献   

2.
初夏的北京之夜,灯光辉煌。5月9日晚,文艺界人士和各方朋友云集保利大厦国际剧院。中印建交以来,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印度文化节总开幕式在这里举行。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文化部部长、印度文化节组委会主席刘忠德,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阿琼·辛格等,出席了开幕式。在乐队高奏中印两国国歌之后,按照印度的传统,由阿球·辛格和李铁映、布赫、刘忠德共同点燃了一盏有4支灯捻的油灯,象征着文化节在吉祥中开幕。在总开幕式上,3个印度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展示了印度古老绚丽的传统艺术和印…  相似文献   

3.
杨天石 《中国文化》2009,(2):132-146
尼赫鲁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领袖。曾任印度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大会党(国大党)总书记、主席。其地位仅次于倡导不合作运动的甘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和蒋介石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研究他们之间的交往,可以推进近代中印关系史研究的深入,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蒋介石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他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印度都是驰名世界的文明古国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公元前 3世纪中叶 ,佛教由中印度传入西、北印度。不久 ,中亚地区大月氏、康居以及安息的佛教僧侣纷纷沿“丝绸之路”东来传教。自汉至晋 ,佛教在中国内地传布渐广。佛教既受提倡 ,佛典的翻译便显得格外需要。西域各国、印度、月氏、安息、康居高僧来华后 ,在洛阳与汉族沙门、清信士合作 ,从事梵典的转译。自汉开始 ,迄于唐代 ,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翻译事业。佛教传入中土后 ,佛教文化交流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两国佛教僧侣的传道求法又成为中印佛教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人民有文字记载的友好交往和传统友谊可以追逆到2000多年以前。中印两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好邻居、好朋友;两国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悠久的文明。今年,是印度独立扣周年。记者最近采访了印度驻华使馆分管文化的二等秘书卫古玛(VIKRAMK·DORAISWAMI)先生,同他就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进行了交谈。卫古玛先生一口流利的汉语是在香港学的;他热爱中国文化,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在没来中国以前,他就读了许多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书;他尽可能多地观看前往印度访问演出的中国京剧、杂…  相似文献   

6.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整整60年的文学生涯都与印度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统治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紧密相连,始终贯穿着热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泰戈尔和中国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他一生的活动对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印度画家拉维·瓦尔马华隹编译拉贾·拉维·瓦尔马是印度无与伦比的绘画大师。他是第一位掌握透视法、使用人体模特儿来描绘男女诸神的印度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打动了达官显贵,也吸引了平民百姓。他的作品的广泛流传,使他这个虔信神灵的贵族画家家喻户晓,而在他以前,印...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  相似文献   

9.
自先秦始,中国与印度已有经济文化交流。中印之间最古老的交通线即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线路之一——"蜀身毒道",其主要路线区域就是《史记》所载之西南夷地区。秦汉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经营,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商道逐渐发展为官方通道,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为庆祝中泰建交25周年、中新(加坡)建交10周 年、中印(尼)建交 50周年,文化部批准组派中国艺 术团一行30人于2000年出访上述三国,参加建交庆 祝活动。艺术团出国访问 25天.正式演出 12场.所 有演出都受到了泰、新、印尼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中国风情的音乐歌舞节 目。泰国《星暹日报》称“中国艺术团的精彩表演.震 撼泰京”;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歌舞传友谊, 倍增建交情”图文专版报道;印尼《印华之声》称赞 我艺术团为“友好的使者,表演的是精湛的艺术”。 中国艺术团出访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7日是享誉世界的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诞辰150周年的日子。这位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非常重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始终强调两国人民团结友好的重要性。1881年,因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泰戈尔以《死亡的贸易》一文表示谴责;1915年,泰戈尔诗作《赞歌》(4首)被陈独秀译成中文并发  相似文献   

12.
翻开杭州对外交往历史的第一页,赫然入目的第一笔,恐怕是东晋威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云游到钱塘,在武林山麓结庐开山,这便是后世名冠东南的灵隐寺的创建之始。据史传,慧理当年选定此地,是因为他发现寺门对面的这座小山奇状天开,仿佛是天竺国的灵鹫峰飞来似的,飞来峰因此而得名。近一千六百年以后,有一位名叫魏风江的杭州热血青年,胸怀承续中印文化交流之志,只身负重赴印,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水不停息的艰难跋涉……。辛亥革命前夕,魏风江出生在浙江萧山河上店一个纸商家庭。早年在上虞春晖中学就学,师从丰子恺(1898-197…  相似文献   

13.
公元7世纪中印僧伽的衣食与戒制王亚荣一、律藏与戒制的特点以及中国求法僧的印度考察佛教有戒、定、慧三学。三学的关系是慧资于定,定资于戒,所以三学以戒为本。释迦初行道时,根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生活和印度社会文化背景,对出现的某一具体事相向众弟子演说开释,然后...  相似文献   

14.
印度学者鸠摩罗什(344—413),天竺(古印度人),是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公元5世纪初,他来到中国长安领导逍遥国译场,主持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其中将印度大乘佛学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确地翻译出来,大大促进了大乘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当时龟兹国的公主。他九岁时随母到了当时小乘佛教的中心(?)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师事盘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13岁时又随母离印度来到中国,在沙勒(今新疆的疏附,疏勒)学习。他母亲再去印度时,他自愿留下。此时,氏族的符坚建立前秦,势力强大,南打东  相似文献   

15.
王炳毅 《寻根》2011,(2):132-134
1949年1月22日,隐居浙江奉化的蒋介石在长子蒋经国和侍卫长俞济时等人陪同下,最后一次来到宁波天童寺附近的盘陀山上的远祖蒋摩柯墓前祭扫,以"迁四明第28代孙"的名义向远祖下跪,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古代汉语译名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中印交化交流史上,我们曾经使用过许许多多的名字来称呼今天的印度。“身毒”是其中最古老的一个,“天竺”是最重要的过渡形式,而“印度”则从唐朝起一直沿用至今。曾经有人注意到这些译名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至今未能彻底解決。尤其是最重要的来源问题,更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17.
每当拉起琴来,我便忘却周围的一切,一拉就是几个小时。 L.萨布拉马尼亚姆被誉为“最伟大的印度古典派小提琴家之一,既是一位帕格尼尼式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又是一位诗人”。他是第一位成功地将自己的概念注入美国流行音乐和爵士乐领域的印度音乐家。他曾与赫比·汉考克、休伯特·劳斯、斯蒂芬·格拉佩利这些伟大的爵士乐艺术家同台演出,并灌制唱片,还和拉维·香卡、乔治·哈里森一起进行过巡回演出。他还经常应世界各地的邀请去演出古典的印度乐曲,举办爵士合成乐音乐会,近来又演奏了古典合成乐新作品,这些新作把西方音乐和印度传统的古典音乐融为一体。在他出访香港期间,朱莉娅·威尔金森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在四千年绵延的大理文化中,佛教文化是其中独著特色的重要部分。因大理地处古代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枢纽,中印缅藏佛教,多元文化浸淫大理。早在玄奘西去天竺学习迎取佛经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印度因嚈哒人  相似文献   

19.
尼赫魯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領袖.曾任印度民族主義政黨國民大會黨(國大黨)總書記、主席.其地位僅次於倡導不合作運動的甘地.中國抗日戰争期間,他和蔣介石關係密切,互動頻繁.研究他們之間的交往,可以推進近代中印關係史研究的深入,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蔣介石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同情和他爲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东南亚诸国进行宗教渗透,其目的是恶化我国宗教在东南亚诸国的影响,企图切断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宗教文化联系。太虚法师率领中国国际佛教访问团及时出访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越南,与各国政治界、宗教界加强联络,消除日本对华谣言之影响,对争取东南亚诸国对我国抗战事业的继续支持产生了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