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他足以可与鲁迅、周作人、胡适、老舍等量齐观,但长期以来他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天地之子”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山乡走来,形成了“高地的文化观”;也表现在他率性自然、天真童稚的个性与情趣;还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思维方式及其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一向被认为是表现派作家,他在西方的精神导师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克罗齐以其“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直觉因此就是艺术的美学观,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但全面深入的考察显示,林语堂身上更多的还是中国气息,他与克罗齐之间的相异性要多于相同性.林语堂是西洋头脑与中国心灵奇异结合的产物,他所向往的是一种融汇东西方的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林语堂“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并将它放到中国古代“性灵说”理论发展史和林语堂所接受与改造的浪漫主义、表现派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揭示林语堂以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传统的“性灵说”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的综合与改造。并从文体论的层面,对林语堂的“性灵说”理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一捆矛盾”,而且充满深刻复杂的悖论性质,这就决定了其文化思想的本质。但是,有冥冥之中的“主宰”存在,从而使矛盾冲突一变而为“自然”与“和谐”,这是林语堂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更内在的区别。承认和喜欢“矛盾”,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具有现代的深度;而有“和谐”大光的照临,使林语堂的文学、文化、思想和人生一片通明,清澈如水。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陈旋波“两脚踏东西文化”实在是林语堂的自我写照。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应该放置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里讨论,这不但由于三十年代以后他在海外创造了大量的英文著作,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文化思想体...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一生都力致于“中西文化溶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三十年代,他的一位朋友讲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这个评价是一语中的。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果说,林语堂在做这副对联时,“两脚”所使用的力量大致上是均衡的,那么,1936年出国以后,他已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明显地加重了其中一只“脚”的份量,把重心偏于向西方介绍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的道家思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把传统的道家哲学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并揉之以社会时代现实和个人审美感悟.从而创造了“林语堂式”的道家哲学,显示了他独特的人格智慧与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林语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慢既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又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活动,无论是地西方人还是对中国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语言研究的转型、宗教文化的底蕴、文学笔调的改革等三个方面,林语堂更是功不可没。这也决定了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整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出发点是人生而不是文化。从这一点出发,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林语堂极力倡导西方文化,提出“精神之欧化”的主张;30年代,他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批判的同时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他的中庸与近情人生观相符的部分;1936年移居美国后,他则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逐渐形成了集他的中西文化观之大成的“中西融合”理论。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9.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存在许多偏颇 ,林语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夹缝中去宣传本土文化母题。林语堂的东西文化互补观 ,林语堂对东西文化的双向宣传 ,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立人”思想是“五四”时期许多激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思想,林语堂也以“浮躁凌厉”的姿态极力呼唤“科学”、主张“欧化”和提倡“幽默”,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与视点迥异于鲁迅等其他知识分子,表现了他“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完整地了解林语堂的人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