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钓鱼》2007,(9S):5-5
我是一位才有三年钓龄的钓鱼爱好者,朋友曾借给我几本《钓鱼》杂志,使我和《钓鱼》杂志结了缘,每期必买,但也错过了一期,所以今年早早就去邮局订阅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和谐与进步     
《中国钓鱼》2006,(9):1-1
钓友们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每次出钓能够钓得快乐的保证。同样,天时、地利、人和,也是我们每次举办钓鱼比赛能够赛得快乐的保证。由《中国钓鱼》杂志和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正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才取得一个又一个圆满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我这个人喜欢钓鱼,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从十来岁扛着小竹竿蹦蹦跳跳地跟着父亲到小河边学钓鱼起到现在,我的钓鱼历史已有45年了。我又是一个钓鱼书籍的爱好者,《中国钓鱼》出刊不久我就订阅了。但那时收入很低,加上邮局服务质量太劣,一年6期总共才收到3期,妻一怒之下不让我订了。最近几年,我们这个地方连年干旱,河塘干涸,好多老钓点无鱼可钓,加上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去远钓,因此钓鱼的机会少了。钓不成鱼,对于一个老钓迷来说,其失落感真令人不好受,哪怕是接触一下跟钓鱼有关的事物也好哇。于是,我又迷上了《中国钓鱼》,从中享受钓鱼的乐趣。信不过邮局,我就到书报摊上买。这个城市买不齐,我就到那个城市去买。  相似文献   

4.
恩重如山     
1984年10月,《中国钓鱼》杂志诞生了! 这是中国第一本诠释钓鱼文化、传授钓鱼技术、交流钓鱼经验、推广钓鱼运动、规范钓鱼比赛的体育休闲类的钓鱼专业杂志。 为此,徐向前元帅特别为本刊题下了四个平易近人的大字——“中国钓鱼”。 从此,中国钓鱼人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山青水秀,人欢鱼跃;有了自己的一个窗口,放眼世  相似文献   

5.
致钓友     
定龙钓友: 你好吗? 读今年第一期《中国钓鱼》,看到你在害大病时为我们写的《劝钓》,很感动。你在放疗的痛苦中,还这样惦记着我们,生怕我们也有什么闪失。 我们素不相识,是《中国钓鱼》让我早就认识了你——你写钓鱼,我读钓鱼,是钓鱼把我们  相似文献   

6.
赵涵 《中国钓鱼》2006,(6):75-75
《中国钓鱼》杂志一直是我们钓迷的良师益友。许多初学垂钓的朋友,喜欢把她称为“教材”,我以为并不过分。纵观《中国钓鱼》杂志20多年的日益更新,从“幼小”成长为“壮年”,无不与《中国钓鱼》杂志的编辑、作者、读者密切相关,有汗水,也有泪水。所以,我们越喜爱《中国钓鱼》杂志,也就越珍惜和关注《中国钓鱼》杂志。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计生工作者,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邀上钓友南征北战去钓鱼。钓的多了就有了一些心得一些感触,时常写下来,整理整理寄出去。不想有两篇竟在《中国钓鱼》上发表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中国钓鱼》一直是我的好朋友,看到《中国钓鱼》开展的“关注环保,从我做起”的活  相似文献   

8.
本人是名教师,又是一个铁杆钓鱼迷,和《中国钓鱼》结缘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一年,学校接到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每个教职员工必须订份刊物。我想,若是有本关于钓鱼方面的刊物就好了,就把当年的《报刊目录》翻了个遍,终于找到了刊号为82-688的《中国钓鱼》。从此,《中国钓鱼》就成了我的老师和朋友。  相似文献   

9.
王建明 《钓鱼》2006,(17):69-69
我是一名钓鱼爱好者,同时也是《钓鱼》杂志的忠实读者。多年来,我一直都订阅《钓鱼》杂志。从这本杂志中,我学习到许多知识,掌握了更多的钓鱼技巧,也了解了我国以及国外钓坛、钓具行业的发展态势。世上的万物总是存在着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说这话并不是讲《钓鱼》杂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看得多了。也就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觉得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如我在该刊中看到。一些钓鱼大师们就钓友提出的钓鱼方面问题专门撰文予以回答,还有民间钓鱼高手写的关于鱼在不同季节里不同的钓法等。  相似文献   

10.
王勇 《中国钓鱼》2012,(10):51-51
我是一位上海的钓鱼爱好者,也是《中国钓鱼》杂志的忠实读者。在2012年第五期《中国钓鱼》杂志上我看到湖北十堰钓友季容求问《这是一条什么鱼?》的文章和图片。这种鱼我曾见到并钓获过,这是欧洲裸鲤。它最大的特征就是鳞片分布于身体的上部两侧,只有1~2排,下腹部和尾部也会有少量鳞片分布。  相似文献   

11.
王永堂 《中国钓鱼》2007,(10):91-91
我是一个75岁的退休铁路工程师,是《中国钓鱼》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是一位受益者,故此我要由衷地感谢《中国钓鱼》。我于1987年体检时发现左上肺癌病,并于当年进行了左上肺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2.
管察 《钓鱼》2005,(4):27-27
在《中国钓鱼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收录的11幅钓鱼古画中,除了一幅《雪渔图》因为冷得坐不住,渔者是站着的,其他都是坐着钓鱼。坐着钓和站着钓有什么区别?该书用一幅河北出土的宋代瓷枕照片做了注脚——站着钓是童趣,是稚嫩,不管抛钩、扬竿,坐着钓才意味着成熟。  相似文献   

13.
说《钓鱼》     
张小驷 《钓鱼》2004,(3):64-64
几年前,第一次结识了《钓鱼》(那时叫《钓鱼专刊》),我就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并成了她的忠实读者和崇拜者,每年都要整理并装订成册,细心保管。期间,我也曾斗胆献上几篇拙作,幸蒙编辑部老师慧眼垂青,得以变成铅字面世。感激之余回览《钓鱼》十载创刊路,目睹《钓鱼》从《钓鱼专刊》而《钓鱼周刊》而《钓鱼》杂志,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呀呀学语的幼儿直至今天长成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作为忠实读者和崇拜者的我自是无限地欣喜和激动。  相似文献   

14.
王华良 《钓鱼》2007,(10S):5-5
我是一个钓鱼痴迷者,是《钓鱼》杂志的热心读者,也是部分钓鱼刊物的业余作者,借填写“读者问卷调查表”之机,我要和《钓鱼》说几句心里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刘晓平 《垂钓》2002,2(11):1-1
《垂钓》诸位编辑:你们好!我是一位来自锦州的钓友。我的钓龄很短,直到2002年初我才开始接触钓鱼,所以在钓技方面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说起《垂钓》,我却感到非常亲切,我正是在《垂钓》杂志的影响下才开始钓鱼的。  相似文献   

16.
王大禄 《钓鱼》2005,(10):16-16
罗泽武先生说,他读了笔者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后,“深有同感”,才写了《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信》的问题尖锐,措辞激烈,引发了一场讨论。从这场讨论中,可以看出当前钓界确有一些令人十分困惑又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正在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当时写《让我们走出”标准池”》也是有感而发,仅仅从“世锦赛的警示”这一角度,提出对钓界当前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关注。罗钓友《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切八角度”不一定那么妥贴,措辞也有过份激烈和过头之嫌,但是,《信》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钓界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钓鱼运动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相似文献   

17.
李永海 《中国钓鱼》2005,(11):73-73
10年前,我脱下军装穿上税服后,在朋友家里无意中看到《中国钓鱼》杂志,觉得非常值得一看。渐渐地,我就成了《中国钓鱼》的热心读者和长期订户,有些文章我会反复看上好几遍。  相似文献   

18.
丈夫是旅游客车司机,一个纯粹的钓迷。旅游旺季时几乎天天不着家,偶尔回家一趟,替换些衣物,临走时还不忘带上他那支心爱的鱼竿。他一走,我这个准钓迷就没法钓鱼了。随便翻看《中国钓鱼》,其中的环保文章吸引了我,一个念头在头脑中闪过:难道“关注环保”仅在钓鱼吗?作为一名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钓鱼》今年第二期发表了刘双平先生对春天能否算钓鱼的黄金季节的文章。认为春天不仅忽冷忽热,气温变化大,而且可钓的鱼品种少,因此不能算是黄金季节,只有到了夏天才是真正的垂钓旺季。  相似文献   

20.
林海娟 《钓鱼》2004,(9):40-41
2004年是《钓鱼》杂志社倡导的中国钓鱼运动推广年。为配合钓鱼推广年活动的开展,引导中国9000万钓鱼爱好者走向溪流、江河、湖泊、海洋等自然水域垂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