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80页有篇鉴赏罗隐《雪》的文章,其开头一段是:“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品读这段话,“反复涵咏”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在鉴赏该诗时提出:“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  相似文献   

3.
初唐王勃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家耳熟能详。古往今来理解、赏析它的文章也很不少。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目前比较权威的阅读欣赏唐诗的参考资料,该书第22页对该诗作了鉴赏。  相似文献   

4.
不知什么原因,《辞典》之名忽然变成了“流行色”,人民文学出版社起先把一些唐诗名篇的赏析文章编到一起,称为《唐诗鉴赏集》,是名实相符的。后来上海辞书出版社扩大了选目,却改名为《唐诗鉴赏辞典》。大约那是辞书出版社的出版物就以辞典命名,和我们常识中的辞典含义显然不大一样。从那以后“鉴赏辞典”就大为流行。这类书是普及性读物,发行量大,出版社经济效益好,所以趋之若鹜。就质量言,因为出自众手,作者水平不齐,文章质量深浅不一,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不能天真地要求它们能够起到“典范”的作用。但尽管诗无达诂,见  相似文献   

5.
吴昊 《语文知识》2000,(4):39-3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必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其中“明镜”一词,课本未作注解。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评析此诗时,均理解为诗人揽镜自照,对镜端详,显然是把“明镜”直解为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笔者认为,这样解析欠妥。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写作时间,几部新编唐诗选本有不同意见。《新编唐诗三百首》注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时张九龄正居相位。”;《唐诗鉴赏辞典》以为“开元二十一年”;霍松林先生主编的《唐诗探胜》一书所选的一篇文章中又说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 ,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和今人的《唐诗鉴赏辞典》 ,也算是他的名篇了。诗评家一般都认为 ,这首诗是写作者辞官旧隐时“闭门谢客” ,“不想再与闻世事”的心情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2月版 )。作者之所以退隐 ,“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诗中表达的“由安详从容 ,到凄清悲苦 ,再到恬静淡泊”的感情变化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 ,积极向往的一面 ,也有愤激不平 ,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海出版社 ,1985年 6月版 )。其实 ,这首诗表达的 ,就是那么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自1983年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面世之后,唐诗赏析蔚成大国。本人从事古典学教学工作,自不免大饱眼福.而每每为宿儒新秀之精妙解析拍案叫好。但时亦颇生疑惑.常常为求确解而研读多种说法,或认定一说为是.或偶有一己之得。今不揣鄙陋.抄录于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认为李白《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主人”是作自称。我们认为,“主人”当指作的好友元丹丘。  相似文献   

10.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11.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  相似文献   

12.
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著名作品《约客》。历来人们大都认为该诗主题反映的是诗人与友人约会而久候不至.以致产生孤寂焦躁、苦闷无聊的失望情绪。权威的《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对这首诗的鉴赏也作如是阐释.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并没有触及封《约客》诗的真正意韵。  相似文献   

13.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15.
初唐诗人张若虚一生只留下诗歌两首.一千多年来,他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作者也因此“孤篇横绝。竞为大家”。诗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句.作注者大都认为“白云”为实写,如中学课文《唐诗宋词选读》中注为“白云一片悠然飘去”,而《唐诗鉴赏辞典》亦称白云飘忽,象征扁舟的行踪不定。其实,从全诗来看。此处“自云”如解为“白帆”更为妥当。诗人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将远逝的孤舟比作飘行不定的白云。  相似文献   

16.
陈静 《现代语文》2011,(10):45-46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选择的是黄庭坚的《清明》,诗后有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这条注释介绍了诗人创作《清明》的背景,极大地帮助了考生理解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情”、“看似消极,实则愤激”的思想感情。2010年全国卷II古诗词鉴赏,选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中这样说道:“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相似文献   

17.
葵花宝典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初中卷)《中华唐诗鉴赏辞典》(初中卷)是一部面向广大初中生的唐诗阅读鉴赏类工具书。本辞典选篇以唐代名家经典篇目为主,兼顾唐代诗歌创作流派及风格,同时适应初中生古诗阅读欣赏的要求。书中对诗中难懂词语、要求初中生掌握的文言词语进行了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18.
王侠 《语文知识》2006,(9):28-28
“布衣”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理解为“平民”。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教材和《古文鉴赏辞典》都把其中的“布衣”解释为“平民”。“布衣”真的就是平头百姓吗?  相似文献   

19.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20.
《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后抒发自己怨恨幽思之作。对其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中“病”的理解历来纷说不一。《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为:“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则说:“因自己多病懒散,不善奔走,所以就是知交的故友,也就日渐疏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