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广播创优要追求综合效果,这个问题可以从心理学、哲学、广播学三个角度探讨。 1.“综合”两字在心理学中指与分析相对的思维形式──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指与单一相对的方法──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起来,如综合利用、综合平衡、综合大学、综合艺术等等。人们对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的追求,从心理上讲也往往是希望这件东西完善和谐些,而不希望其东残西缺。 2.辩证唯物主义两大总特征之一是“联系”──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  相似文献   

2.
随着报纸图片宣传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一图胜千言”已经成为全国新闻界的一句流行话,行家用它来赞美报纸上的好照片,意思是说,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亚于一篇好的评论、通讯或特写。行家们在引用这句话时,习惯地要加上“外国”两字,如“国外新闻界流传的‘一图胜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条新闻,必须要快,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光具备了“快”字,而不注意在“精”字上下功夫,也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俗话说,“剜到筐里的不全是菜。”然而,不少通讯员却常常把剜到筐里的“菜”,全部塞  相似文献   

4.
话中有画     
“当今流行的酒吧、蹦迪、吸毒、颓废、上床等内容,我是没法写好了,在那些新生代作家面前,我很惭愧。”——著名作家王蒙说“愧对”新生代作家。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向王朔约稿,王朔自报身价。“我是个音乐制作人。我做音乐只图  相似文献   

5.
陈亚东 《新闻世界》2013,(10):114-116
经济新闻创新或有所突破,笔者以为需从新闻脉络与表达路径上突破。马鞍山日报今年上半年在经济新闻创新上做了有益探索。表现为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图”字上下功夫;在“评”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对于《四库全书》处理“违碍”字问题,学界一般认为,馆臣不但把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处理,而且把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之处也做了删改。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四库全书》只是把明代后期著述中那些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改易,而对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的字则大部分地保留着,并没有完全删改。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信息的载体,不仅要在“好“字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多”字上做章,这就需要学术期刊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有限版面资源,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把“鼓点”敲在“人”字上──关于新闻事业建设的几点思考刘大成新闻事业现状问题,近些年理论界少有人谈,纵有谈者也往往只谈物、不谈人,只谈“地力”肥瘦,不谈“种子”优劣。以至于一提“事业建设”,人们关注的总是本行业的坛坛罐罐、家什器具,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相似文献   

9.
把“人”的文章做足──科技新闻报道之我见郑田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知识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人物应当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主体。搞科技新闻,不应当把眼光只落在科技成果、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报道上,而应当把“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如果非要为刘光汉找出一个做“澜沧江”的理由.或许就是命里带水.或者,首先是命里带水,“我的名字中有光汉两字,注定了要把‘水’文章做好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温州日报就成就报道如何做到可亲、可感、可信,走近读者,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作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深入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使成就报道在题材上突出一个“重”字,内容上注重一个“特”字,选材上要求一个“近”字的报道思路,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一、挖掘地方新闻资源要选重大题材成就报道必然会涉及重大问题,优势在“重”,难点也在“重”。能不能回答现实社会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这是成就报道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本报在实施成就报道时,首先在选题上切实把握,把它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上去透视,把那些能反映温州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重大题材比较筛选出来,形成  相似文献   

12.
脚印──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钱书雄陈福明本栏责任编辑廉正祥“钱书雄”这个名字,“圈”外人熟知的也许不多,可是,当你清晨打开收音机,把旋钮轻轻拨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波段时,“本台记者钱犁报道”这8个字便会伴着一天的晨风,吹进你的心田。今年5...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考阅卷,今年考生在作文上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偏离题意 偏离题意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审题不清,诚信的含义是诚实、守信用,有的考生把“诚信”等同于“诚实”,审题不全面。还的考生把诚信理解成为“诚实+自信”或“诚实+信仰”;有的考生把“诚信”拔高为“忠诚”。二是转移话题。这种作文开头尚能扣住话题,但越说越离开话题,直到完全转移话题。 例如有一个考生是这样展开论述的:诚信很重要──诚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培养好大批人才──人才很重要,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三是另起…  相似文献   

14.
你问我答     
问:我制作封面字的时候,需要在蓝色的字周围做一圈白边,以前用illustrator时是把文字转成曲线后用“路径/偏移路径”命令来完成,但在InDesign中我找不到类似的命令,该如何来做?  相似文献   

15.
广播级电视广告──PC也能做?八股歌身为广告制作人员,你一定会经常面对客户这样的要求:“把我们的标志做得大一点”,“名称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要长”,“多放一些我们喜欢的内容”……听到这里,你愤慨不已却也不便发作,因为从你进入这个行业开始,便被告知“客户即...  相似文献   

16.
一、文献小议近几年来,“文献”一词大为流行。这一词出现在我国古籍上,首先于《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古人注释时,都把“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合起来讲,就是指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要取证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研耆旧言论。以“文献”两字用于书名,由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始。这书的写作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和“献”相互依倚的作用。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交相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近人以“文献”二字用于书名的,有郑鹤声、郑  相似文献   

17.
在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内外,数百年的老城墙上下,机器轰鸣的工厂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人们不时可以看到一位高高的个头,背挎摄影包来去匆匆的小伙子。他,就是商丘市睢阳区新闻科科长夏凡──一个靠勤学、勤跑、勤写自学成才的农家子弟。 勤学 1982年,夏凡高考落榜。告别校园后,他也曾流下痛苦的泪水,但他没有把命运停泊在悲观的码头,而是充满希望和幻想,凭着满腔的执着,努力学习,扬帆直航。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夏凡迷上了书本。当时家庭条件容不得他随心所欲地买书,他就到处借,遇到好的篇段就一字字地抄录,有时端着…  相似文献   

18.
时间错误,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无法历数。这里单说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出现的一些概念──诸如“世纪”、“叶”、“年代”、“月”、“星期”、“日”、“时”的错误,以资同仁参考。1999年──特别是下半年,全国大多数媒体──包括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媒体,都曾狂热地欢呼“新世纪的到来”,它们统统将2000年说成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始,真是热闹了好大一阵子。但是,那是一个明显的常识错误:因为从概念上讲,二十一世纪的起始年应该是2001年;从事实上讲,也是有根据的:199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19.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法国一位工程师告别新婚的妻子去瑞士办事,一周后匆忙赶到电报局给妻子发电报告之归期。拟好电文,他发现带的钱不够,就请电报局的小如把电文中“亲爱的”几个字删掉。可热情的小姐说:“我来为‘亲爱的’几个字付钱。因为做妻子的最需要从丈夫那儿得到这个字眼。”(1月31日新民晚报8版)。在中国人看来,夫妻之间少用“亲爱的”几个字,不致影响彼此关系,可是西方人却很注重这一点。中国人的文章讲究言简意赅,而写稿改稿尤甚,狠劲在“简”字上下功夫。近日读报,发现有的“简”过了头,把不能省去的字给省去了,结果产生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