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在阐述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据此提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各个群体中思想变化最敏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而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多种特点。教育者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特点,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金融业是高风险产业。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危害世界经济,促使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在金融监管改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之同时,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统一有效的金融监管机构尚未建立,美国仍然占据国际金融霸权地位。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给中国带来很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由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笔者从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入手,指出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金融全球化则助长了这种危机短期内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别从国内微观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两方面的影响深入展开论述: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详细阐述了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源起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作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回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对我国劳工权益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1.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各国实体经济,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2.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手段而掠夺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劳动法规的实施从而损害劳工权益。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劳工权益保护问题不同于以往,使其具有了国际性、金融性和强依赖性的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应对和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冲击和损害,要求政府必须将劳工权益保护视为政策调整之核心,要求政府不能出台违反劳动法律的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必须拥有驾驭金融资本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国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低碳经济被各国政府提上了议程.通过对低碳经济的背景、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阐述,运用SWOT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对中国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职工教育》2009,(7):46-46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继续下滑与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刻。许多经济研究专家学者均表示,我国具备了较早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几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刚刚过去的2012年很不平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治理艰难推进,地区动荡与局部冲突频繁发生,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安全环境趋于复杂,维护战略机遇期的任务更加艰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重,世界经济走势总体低缓2008年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至今未消退,欧债危机持续蔓延。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进出口继续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期而遇、新的挑战与既有矛盾相互交织,加大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必须得到明确和界定,在经济领域应坚持市场为基础和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关系模式,但要防止经济政策被滥用到社会政策上;社会领域应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调节为补充的关系模式,但在其社会政策运作过程中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中国的市场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后危机时代应确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