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越春秋》作为首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思想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其思想内涵颇为丰富。作者赵晔立足于东汉初年的社会现实反思吴楚和吴越之争的历史,主要以申明复仇报恩之义、弘宣忠信仁义之道和探讨兴衰成败之理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开创了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吴越春秋》传奇色彩浓郁,具有“小说化”叙事特征。这与谶纬在东汉的兴盛以及赵晔今文经学者的身份有密切关系。在谶纬影响下,《吴越春秋》出现了诸如感生、受命、祥瑞灾异等内容,这些内容继承谶纬之说并加以演绎虚构,神奇浪漫,颇具文学色彩。《吴越春秋》受谶纬影响还表现在:虚构能力的提高,对奇幻之美的追求,对事物的细致描摹。这都使《吴越春秋》充满文学魅力。在谶纬的视野下,对《吴越春秋》“小说化”叙事特征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吴越春秋》自身文学价值,有助于梳理东汉时期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分流”过程,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谶纬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版本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库全书提要.吴越春秋》作一全面的解题,指出清人为避清圣祖玄烨的名讳而改作者赵晔为赵煜,并揭示出收入四库的本子和四库馆臣据以撰写《提要》的“纪昀家藏本”并非同一个本子,从而使学界对于《吴越春秋》一书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是保存在《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东汉赵晔著)中的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题目叫《弹歌》。这首歌谣仅8个字,  相似文献   

5.
<正>重视乡土史教学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传说由孔子编订的《春秋》是以鲁国为中心的春秋列国史。东汉末年赵晔编的《吴越春秋》是最早的地方志,从此以后,几乎列朝历代都有地方性的著作出现。这些乡土著作,不仅保存了历史资料,而且在教育后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普遍建立了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纪念陵园等建筑物,各地都在组织人力积极编写乡土史。  相似文献   

6.
吴文化的研究,经过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学者的共同努力,近年已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与吴有关的各种载籍,多为学术界所重视,如《左传》、《国语》、《史记》等书的记述,常有论作依据引用。但赵晔的《吴越春秋》,还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我一直认为这部书撰成虽晚,实际和《越绝书)一样,包含着不少较早的内容,在探索吴国史事文化时,是不可或缺的。前人对《吴越春秋》作过一些考察校理,这里不能详述,只就书中个别问题试加讨论,以说明书的价值,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事迹具见《后汉书·儒林传》,云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今小说之最最早具有演义雏型的历史小说,是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最早笔记小说集,是南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最早一部小说丛书,是明陆辑所编的《古今说海》。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是元...  相似文献   

8.
《吴越春秋》“内吴外越”探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现存刊本共十卷。为什么在同一部书中,同是记述吴越的史事,赵晔却要将十卷分别称为“传”、“内传”和“外传”呢?为什么同是记述吴史事的五卷,又要分别称为“传”和“内传”呢?近千年来,历代学者对此一再提出质疑,但都感到困惑不解,乃至认为“不可晓矣”。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对这两个“不可晓矣”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新见解,作出了合理的、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以《吴越春秋》、《越绝书》中的大禹治水神话为线索,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两书的材料来源基本同一;《吴越春秋》广泛地运用了先秦以来的资料,《越绝书》只是其参考书之一,不存在抄袭关系。因此《吴越春秋》具有整合之功,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具有文学色彩。《吴越春秋》对汉代神话传说的记录,体现出政治思想对神话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两书在风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诗《自题小像》的理解,长期以来歧异很大。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外国(如日本的山田敬三、细野浩二、尾崎秀树诸先生),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我想在此谈一些不同于中外名家的新见,希望能将此诗解开。我认为鲁迅诗中的“灵台”,典故当出自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鲁迅1936年3月28日致增田涉信中说《吴越春秋》是自己“幼时读过的书”。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