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翻译界越来越重视开展译学理论研究,因为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翻译理论的更新与提高,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译学理论研究者必须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和原有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工作。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史》详细记述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译评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勾勒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书基础之上,通过梳理中国译学理论流变的线条,总结各阶段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加强翻译爱好者的理论修养,提高实践能力;为译学理论研究者提供资料和管见,促进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严复的译论折射着社会历史文化之光彩,积淀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融会贯通了中国古代文论、译论及文艺美学观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久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发展我国现当代译论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译学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翻译学界对如何建构中国译学理论体系及其话语权等问题有多元解答,但学界尚未从事基于西方译学及其理论对我国译学建设影响的研究。鉴于此,笔者借助NUTERM汉英术语数据库中的语料,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译学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及问题,尝试从术语这一理论话语的基础层面来探究西方译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译学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大变局下进一步思考中国译学建设,尤其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任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谈到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翻译话语。即便是在拥有完备的语言学体系的西方翻译思想的冲击下,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以其本体为出发点,通过对严复与"信、达、雅"、"信、达、雅"与中国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传统文论的关系以及前人的批判五个方面对"信、达、雅"做一个多方位的分析,试图来阐释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7.
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文明交流中原创理论的文明成果在接受国文明中的变异情况。就他国文论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这种变异表现出两种态势:中国他国化与他国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实现从"中国他国化"到"他国中国化"转变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文化适应性;二是文论适应性;三是需要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张琪 《考试周刊》2009,(27):47-48
对典籍英译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而透彻地领悟到适合中国本民族的翻译理论。从而完善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典籍英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作为我国翻译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论术语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内在意蕴的多义性、结构形式的复合性以及理论形态的嬗递承传性;通过对"意""象""境""意象""意境"几个关键术语进行辨析和梳理,并对其英译进行探讨,提出基于传统文论术语民族文化特征的相应译介策略:圆融变通、整体关照、妥协与补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