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诗,作者利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和北方雪的孤独奋飞。在《雪》的教学中,我通过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在欣赏的同时,层层推进,力图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从而把握其构思和选材的精妙,  相似文献   

2.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西湖雪景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小品文。笔者通过对《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实践和对作品的分析,认为《湖心亭看雪》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深入文本,拓展文本。一.难点切入法《湖心亭看雪》是作者记西湖雪景的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引人玩味、耐  相似文献   

3.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4.
正《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首散文诗,被收编在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惜笔墨,通篇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极写江南雪的柔美和朔方雪的壮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眷恋和对朔方雪的热恋、执着追求。一、江南的雪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冰冷、坚硬、灿烂,同时自然引出江南的雪。写江南的雪,作者只用了"滋润美艳之至"几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去年大约就有十多种刊物发表了研究《雪》的文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散文诗《雪》于情景之外还有寄寓、象征,写南方的雪景是寄托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美好的憧憬,写北方的雪则是抒发了作者否定和反抗冷酷现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有着分歧。“历来”姑且不谈,只说今年。今年《破与立》第三期上,发表了曲辰同志撰写的《谈鲁迅的散文诗〈雪〉》。作者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雪》当然也很不易解。为了不让大家“死于句下”,作者便对《雪》的“象下之义”,做了一番寻求和揣摸。他认为鲁迅当时已经“把希望寄托在广  相似文献   

7.
《雪》在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意境明朗,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在北方的雪与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用不同的情调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感倾向。比较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却不能持久和朔方飞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的孤独、自由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在北方的"凛冽的天宇"下孤独而坚硬的雪的抗争精神更让鲁迅倾心。本文着力表现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为自由和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选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作品《雪》。作者在“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突出朔方雪的特质——孤独而寂寞,旋转而升腾!因而作品的意境显得磅礴而大气。掩卷沉思,仿佛看到那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斗士!但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雪”时却颇为费解:为什么作者写“雪”却要从写“雨”着笔呢?查阅有关资料,对此言之者甚少。仔细研读,笔者认为作品开头至少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情”是散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在解读散文时,可从多维度提供阶梯,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铺设道路,搭建桥梁,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前往湖心亭看雪这一事体,在这苍茫寂寥的天地间,包含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笔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探微钩沉,例举解读文本的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11.
《可以预约的雪》的作者是生于1953年的台湾高雄人林清玄,他还有许多其它散文作品,如《莲花开落》、《传灯》、《迷路的云》等。《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议论文,使人读后感触很深。文中的"雪"即菅芒花,作者以菅芒花作为全文的引线,对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中领悟出人生也是可以预约的,生命中的"常"与"变"是由时间所...  相似文献   

12.
《草原》与《第一场雪》两课对比教学说课提纲邢台县南厂学校郝封印赵鹏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草原》和《第一场雪》都是讲读课,且同在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八单元。《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本文意在赞美祖国山河,颂扬蒙汉情谊;峻青的《第一场雪》主旨是瑞雪兆丰...  相似文献   

13.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14.
感情的精魂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绝妙的内心独自,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奏出了憧憬、追求和呼号、抗争的二重奏。由眼前的朔方之雪,想到了暖国之雨,由暖国之雨想到了江南之雪,由江南之雪想到了逝去的童  相似文献   

15.
念玲 《陕西教育》2006,(6):39-39
一、导入 1962年冬天,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作家峻青先生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一场及时的大雪,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一篇散文——《第一场雪》。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板题。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第一场雪》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渗透了美的教育。一、步入意境,感受美"雪中"这部分,作者写了冬雪之夜,万籁俱寂,但突然积雪压枝,发出了"咯吱"一声,打破了雪夜的宁静,突出了雪大的特点。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从雪的形态"大片大片""纷纷扬扬"、下雪的速度"一会儿白了"、声音"咯吱一声"几个方面体会雪大。然后,让学  相似文献   

17.
夏庭芝,元末明初人,约生于元延祐年间(1316年)左右。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著作多散失,仅《青楼集》一编幸存于世。《青楼集》一书,最初见于《录鬼薄续编》的著录。后来清人瞿世瑛的《清吟阁书目》里所收此书,亦题为“元夏伯和撰”。据原书《说集》本卷首附载作者的《青楼集志》一文  相似文献   

18.
《湖心亭看雪》字字弥漫着孤独的情愫,崇祯五年时的张岱经历的是时空和人情上的孤独,体味到的是人生的况味;写作《湖心亭看雪》时则感受到的是命运和宗教式的孤独.以孤独为核心,从五个层面围绕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微妙情感进行解读,还原作者两种精神状态下不同层次的孤独感,从而体悟张岱的精神成长史.  相似文献   

19.
勘误     
由于编辑疏漏,本刊2015年部分作者未署名,特此订正:11期《手工香皂制作》作者:枣庄市市中区回民小学沙雪娟12期《神奇水系列之水的"毛细现象"》作者: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青杨中心小学史传帅12期《神奇的镜子》作者: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褚洪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第4期刊发李如燕老师的文章,认为《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指凌晨。对此,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我们知道,探究词语的义项,最基本的便是结合时代,拿它和同一时期其他文章中的相同词语进行比较。如果作者不止一次用过此词,探究起来则更为方便。《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其中"更定"一词在《陶庵梦忆》中共出现了5次,除《湖心亭看雪》外,还出现在《闵老子茶》《炉峰月》《虎丘中秋夜》《过剑门》四篇文章中。引《炉峰月》部分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