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应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亩绝句《还源篇》;《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3.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4.
眼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令人忧虑,一些“名著新编”图书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些所谓“新编”,将古典名著篡改得面目全非——譬如把《水浒传》“新编”成“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武松成了潘金莲的“情人”;把《西游记》“新编”成孙悟空偷吃伟哥,引发了一系列的尴尬;把《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新编成了“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的营销高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竟“新编”成了“文革”中的造反派。优秀的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那些“名著新…  相似文献   

5.
一、浅议中华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被古今专家学者乃至平常百姓称为神秘文化,称为玄学。究其实呢,神秘在她是道文化,玄在她是道文化,是搞精神文明的学问、是特殊心理学、是精神状态学,是要通过身心实证的。圣贤们的共论是“道不可说,说出来的已是第二义。”但“文以载道,文以传道”。历代圣贤们毕竟慈悲,恐我等众生沉沦而不知自救,留下许许多多的经典,诸如《易经》、《黄帝内经》、《大学》、《中庸》、《论语》、《金刚经》、《六祖坛经》、《西游记》、《后西游记》等等,使诸后有缘得予指点迷津,自拔沉…  相似文献   

6.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7.
由山西省教委、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天水市委、市政府、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16日~19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举行。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冯巧英教授代表常务副会长、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阎凤梧教授主持了会议。她简要回顾了96年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盛况以及96年以来《西游记》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概况。《西游记》文化学会副会长李安钢教授致开幕词。他说,继96年太原“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经过(西游…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安纲是我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年仅37岁,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十载潜心研究《西游记》,成果卓著。本文全面扼要地综述了其成果精萃: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81章五言绝句是81难的原型。  相似文献   

10.
读完许奇峰老师《在文学经典阅读中积淀祖国传统文化——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一文(见本刊2007年第7期),很佩服许老师有如此深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许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拓展和挖掘,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对“‘三’字文化”的渗透,对“名著内涵”的体会,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名著《西游记》,对其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意义深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自从 1 996年太原、1 999年天水、2 0 0 0年运城等三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 ,随着《西游记文化学刊》第 1、2、3辑以及一批具有影响的《西游记》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 ,新世纪古典文学的文化研究充满勃勃的生机。为了及时总结 ,开拓发展 ,全国《西游记》文化学会、世界宗教经济文化促进会《西游记》文化交流中心、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学会、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中心、运城学院中文系、运城学院学报、北京丫髻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 ,共同发起筹办“第四届《西游记》与中华道教养生文化 (国际 )学术研讨会”,将于2…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彩娟撰文《(西游记)“龙”形象的题材拓展与文化审视》指出,“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笔下常见的素材.作为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西游记》大大拓展了“龙”形象的题材.将龙马题材整合到“龙”形象的叙事中。  相似文献   

15.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立足原著及其诞生的时代思潮的背景当中,追本求源,饶有新意。认为:原著作者“因理设象”《西游记》中一个个形象不是某种类型的人,而是人所共有的某种“人性”的表现;另外,《西游记》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借鉴了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表现技巧。讲韵味、讲神似、讲意在言外,它给予人的是一种蕴藉含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语言含金量无疑极高。对联考点既能考查学生的想象、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因此近年来它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出现频率较高,已经成为中考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目前有许多学生尚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例1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西游记》:______________《水浒》:________________学生易错解为→《西游记》“:战无不胜,悟空打败妖魔鬼怪《”水浒》“:…  相似文献   

18.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不落言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经常拈提中国人常见的牛来阐明禅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禅宗中的以牛说法,主要表现在禅师们常以泥牛、牯牛、铁牛等喻人或自喻,把心外觅法比作骑牛觅牛,把本来面目比作露地白牛,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还涉及了禅宗无情说法的思想。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继承了禅宗这种以牛说法的传统。《西游记》中的以牛说法,主要通过牛魔王的形象反映出来。作品通过牛魔王形象的塑造,大大深化了《西游记》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明中叶产生的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红楼梦》是清前期问世的一部现实主义人情小说.乍看起来,两部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细细研究、慢慢品味、认真比较之后,却发现两书有许多被人们忽视的共通处.无怪清人张新之说:“《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红楼梦卷》第154页).“脱胎者”,是说《红楼梦》是由《西游记》孕育变化而产生的;用今天的话说,即《红楼梦》的创作,在许多地方是借鉴和继承了《西游记》的优良传统,并发展了这些传统,从而使《红楼梦》成为登峰造极”的旷世杰作.现对两书作一比较,以求教于先学.  相似文献   

20.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