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2.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3.
描绘隐逸生活,《论语》已见端倪,《庄子》又津津乐道。但作为文人自我人生的体验,并独辟文学题材来抒写这种体验,是在汉魏六朝时代才形成一种时尚。这时期的辞赋以隐逸为题材,独具风采,它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隐逸文学的成熟。这是因为,隐逸赋家创作了大量地作品,展现出多种类型的隐逸思想意念追求,表现了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同时又积累了隐逸赋创作的独特经验。就这个专题,赋学界目前尚欠系统探讨的专论,本文试图以补其缺。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相似文献   

6.
神仙道化剧乃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中蕴含的隐逸思想并非仅仅消极避世。它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表达了人的抗世情怀与人生超脱意识,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与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盛唐文化史上,隐逸之风颇盛,当时不少文人墨客都表现出对隐逸这种独特生存方式的青睐。孟浩然便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终其一生隐逸的诗人,他的一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本文立足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对孟浩然的隐逸情结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与历代众多诗人的人生一样,李白爱好隐逸,曾经数度隐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庐山等地,留下了200首左右的隐逸诗。但是,与许多隐逸诗人追求世外桃源的精神归依不同,李白之于隐逸,却更多地只是暂时的逃避。诗人时时关注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隐逸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红尘"情结,从而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李白的隐逸诗歌中被大量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本文不专论隐士其人,而把隐逸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将社会的宏观和士大夫心理的微观相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兰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09-110,135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当道统和政统发生背离时,隐逸文化由此产生。隐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隐逸思想。显然隐逸文化从未占据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沉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并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名士的隐逸思想是非常复杂而微炒的。第一,他们普遍把隐逸生活看成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二,正始名士的隐逸思想体现了老庄哲学和儒学的冲突;第三,两晋名士的隐逸思想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调和,研究名士们的隐逸思想,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他们那独具风流、奇特人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两种路径:前者对"时"的态度相对乐观,其隐逸思想主要在言论层面且带有权宜性,侧重于隐逸以持守道德人格;后者把握到"时"的无望,将隐逸落实到现实人生,侧重于隐逸以追求个体自由。  相似文献   

18.
绝海中津题画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典故,且典故大多涉及中国古代隐士。从所题咏对象来看,其题咏的大多是表现隐逸主题的画作。绝海中津在题画诗中使用众多与隐逸相关的语汇和意象,表达出一种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思想与绝海中津本人的性格有关,与其留明归国后的人生经历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20.
试论隐逸文化中的“乐道”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道”有任重道远的沉重的一面,但在视人生为第一要义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乐道”一面的体现更是自然之义。这从儒道两家的有关思想可以清楚见出。而它们的具体落实又往往是在隐逸文化系统当中,通过士人隐逸的实践追求或趣尚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