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式"V是V"的言语行为转喻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义反复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典型构式"N是N"上,而对由动词构建的构式"V是V"的研究甚少。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理据,认为构式"V是V"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产物,其识解过程的关键是以言语行为的中段代替整个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全面探讨"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就结构而言,"爱V不V"是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的固定格式;就意义而言,"爱V不V"构式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具体包括"选择义"和"否定义"。基于"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在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构式意识,处理语言现象时突出构式义的阐释和挖掘语言结构的深层次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汉语的各种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3.
周艳丽 《文教资料》2011,(34):37-38
“爱V不V”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半固定的习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从构式语法来看,“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构式义具有多义性。表达听凭义、听凭义兼不满的情绪及对人或事物漠视、冷淡的态度等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4.
"V什么V"构式在表达否定含义时,既可以表达"禁止或劝阻"的语义,也可以表达"不应该这样"的语义。它具有简洁性的特点,表达否定含义时带有斥责语气,主观色彩较强。这些语义、语用特点是因为"V什么V"构式是"V什么"和"什么V"的叠加整合。"V什么V"的认知模式是"V什么"和"什么V"认知模式的叠加整合。  相似文献   

5.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有V"新解     
"有V"结构是古代汉语固有形式在现代的一种回流,它越来越成为普通话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肯定句中, "有V"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强调,它在形式上填补了"有没有"疑问式肯定回答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竹溪话中有"V人子"的语言现象,它的整个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自感义,即说话者的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不舒适的感受.本文从竹溪话的这一语言现象入手,考察了其他方言中这种表自感义的"V人""V人子",认为普通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子"三者的语法性质并不相同,它们构成了一个由词组到词的连续统,由共时分布构成的这一连续统也反映了其历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刘颖 《语文知识》2012,(3):100-102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对"V个痛快"进行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的分析,认为"V个痛快"的产生和演变与主观性的主观化有着密切联系。并以认知模式为基础,提出了V在进入构式时除了遵循四原则之外,还应符合正常人类的语义认知逻辑。并对"V个痛快"和"V得痛快"二者进行比较,总结出"V个痛快"的四种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9.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许艳敏 《语文知识》2012,(3):106-108
"V开"是一个构式,该构式根据语法化的程度,呈现多种构式意义,但是都有一个一致的原型构式义即某种力量致使某物发生变化。构式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在"V开"中为结构隐喻。"V开"构式的语法化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在语法化过程中,"V开"构式內部的紧致度增加,与此同时,"开"逐渐虚化为标记。  相似文献   

11.
"V不V"和"V没V"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进入这两种格式的动词性短语有一定的限制,"V"为双音节成分的时候还常常有变式。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汉语教学以及日常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不是我V你"构式内部并不是匀质的,具有主观性表达功能的"不是我V你"中的动词V只能是褒义词、贬义词或否定形态的中性词。在言语交际中,这类"不是我V你"结构使话语表述更加委婉,还承载着附加的情感表达功能。随着动词性质的不同,构式整体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V+Num+是+Num"构式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与修辞效果,作为判断句它具有解说与申辩功能,并且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态度。"V+Num+是+Num"构式语用功能的产生受到构式的浮现意义、"V"的语义以及人们的心理期待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V也V了”格式是现代汉语日常交际和口语性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一格式具有话题标记性、主观性、反预期性和焦点凸显性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V了也就V了”是一个拷贝式话题结构,拷贝成分“V了”既是话题也是焦点.“V了也就V了”属于‘‘X就x’’格式中的下位类型,基本语义仍然是“认同、容忍”,但会表现为不同的事理立场.结构的构式义与词汇义会相互制约.‘‘v了也就V了”是一个主观化很强的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连锁结构"V1一M+V2一M"内部存在条件关系和倚变关系,其表达的结构语义是"对连锁性反应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性、规律性、全量性进行主观判定",具有强调和评价的话语功能.结构有习语化倾向,主观化程度影响结构的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学的角度对“V toinfinitive”和“V Ving”现象进行阐释,认为“V toinfinitive”与“V Ving”有其自身的框架与ICM,可视为一种构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