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关键一环.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素材颇多,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有利于有序推进历史学专业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学专业教师应明确自身使命与职责,深入挖掘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从课...  相似文献   

2.
段佩利  尹鹏 《大学教育》2023,(6):109-111
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旅游大数据课程为例,重点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设计方法,从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阐述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旨在为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同向同行,专业课程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基本载体。文化资源学课程建设的经验表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点,数字赋能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利用;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点,在实践教学中培育专业课程的思政特色;以审核评估为基点,结合通识课程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是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肖蓉 《林区教学》2024,(3):36-40
将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在思政建设中反映出新文科中新的思维、特征以及趋势,既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围绕新文科的内涵,在对新文科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探讨新文科视域下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通过建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培养将新文科特点与新经管优势充分结合的“又红又专”的新型经管人才。  相似文献   

5.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文科师范类人才,是地方高校历史学师范类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近代史(下)》课程立足这一要求,坚持新文科“基础+”课程建设理念,探索新文科与新师范专业课程建设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课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创新创业能力与师范生从教能力双重培养为导向,突出对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素养、初步创新研究能力、近代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利用能力、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提倡跨学科课程理念、多学科深度学习方式;强调对近代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挖掘,将课程思政融于教学全程,赓续红色血脉,涵养高尚师德。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表现,专业课程思政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的有力抓手。文章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探索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现实应用,旨在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设计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文章以“金融科技”课程教学为例,分析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等方面综合实践,希望可以提出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强调学科内容交叉融合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应提高财政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基于此,在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应融入多学科维度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思政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规范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以高校法律专业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从课程思政的角度,介绍了高校法律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法律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阐述了法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关系,然后阐述了高校专业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马建辉和张明新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一书,凭借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洞察,探索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给文科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该书详细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路和途径。这种结合不仅仅是简单叠加,更是深度融合。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该书内容,在新文科背景下加强英语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吴亚娜  郭昕 《职业技术》2023,(11):10-16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程,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二者都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内鲜有学者从宏观全局出发,研究艺术院校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国内艺术院校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存在方法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本科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建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与路径,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制与激励政策,产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成果,从而助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实施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以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水文学”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及教学实施方面入手,探讨了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课程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双向促进的教学效果,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关静 《大学教育》2023,(12):112-115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多元统计分析专业课程中,是当前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文章在归纳和明确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融合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本课程的思政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高质量开展高年级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出了彰显核心目标指向、和谐融入专业教学、强调突出思政增益的建设思路。针对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出向心度、融入度、思政增益和思政绩效等评价指标,设计了评建一体的课程思政元素库结构。以“光纤通信”课程为例,阐释了课程思政元素库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均推动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而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思政教育融入度不够等问题。梳理了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总结精准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高校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思政教育的合作机制,完善课程思政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保障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6.
军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部分,更要体现“为战育人”的核心指向。在分析军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特点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炼总结专业思政目标,提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探究思政元素融入方法,提出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新文科的"新"出发,分析新文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现行课程思政的可融合之处.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实施、教学团队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物流管理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后,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探索高校金融类课程建设融合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指出金融类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目前仍旧存在目标契合度差、内容融合度低、专业课程教师角色意识不清等问题。在金融类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融合金融类课程建设目标与思政目标、一体化提升师资驾驭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能力、创新内容体系架构、多元化教学、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举措,实现金融类课程建设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9.
“价值重塑”是当前课程改革响应新文科建设的首要立基点。以旅游经济学课程为例,全面分析其特点,深挖该课程的价值引领元素,利于制定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对该课程巧融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当前旅游经济学课程存在着学科特性价值盲区、思政元素单薄、教学模式陈旧等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五个一”的课程建设策略,即一线教师队伍、一手教学资源、一流教学内容、一定教学模式及一生教学服务五个层面,并围绕经济、旅游、企业、社会及管理五大类为主的多元化理论知识,开展思政元素的深挖及融合创新,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有重要意义。以“动力装置污染及噪声”专业课程为例,系统地梳理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了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互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