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静 《文化遗产》2016,(4):74-80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口述主体,让他们开口言说自己的历史,掌握话语权,意味着他们成为历史的主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具有极强的集体性,分析传承人记忆与口述的集体性特点,有助于在对中国传承人进行口述史的研究实践中,更好地采集口述资料,并提升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集体性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承人保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已成为普遍共识。众多非遗传承人因掌握某类技艺而成为民间文化精英,作为非遗的创造者与持有者,传承人口述史是对文化记忆的选择性和重构性表达,难免存在遗忘、隐藏、虚构、美化等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因而,为有效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应厘清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历史的效度和限度,充分虑及制约口述史效度限度的诸般因素,结合对记忆口述语境的分析,重新认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扶贫事业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扶贫口述史的出版是对传统官方叙事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对中华民族扶贫记忆的书写与强化,也是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一种有益尝试。一方面,中国的扶贫事业历经时间长、横跨地域广、涉及人数多,素材丰富;另一方面,口述史研究已经在我国发展多年,成果颇多,其中不乏一些与扶贫相关的成果,因而扶贫口述史出版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积极探索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将黑人叙事传统和西方叙事传统有机结合,在多重边缘书写下展开黑人女性叙事,通过叙事结构、音乐叙事和意象与象征等叙事策略,表达她追求黑人的完整生存和文化身份,关注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生存空间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作为新史学的口述史采编研究方法的兴起 口述史的英文表述是“Oral Histories”。意思是“口述史学”、“口述史”、“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等。口述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口述史是包括口碑故事、口头传说、回忆录在内的一种史学形态;狭义的口述史是指对口述过程采用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或使用录像设备进行摄像、并对口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实际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口述史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被运用于事实的传承和史实的书写当中了。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周翔  付迎红 《现代传播》2022,(6):108-114
在共情、视觉语法等理论关照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焕发出新活力。在共情策略上,纪录片采用“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内部视角讲述“我们”的故事,激发受众共情。在视觉语法设计上,纪录片在再现意义层面利用叙事再现生活世界,传递情感共情;在互动意义层面构建亲密关系,唤起共情;在构图意义上通过整体布局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共情力。在层层递进、彼此映照的“叙事—共情—跨文化”互动机制模型中,“对话”被视为动态的协议过程,多元文化主体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影像故事的跨文化共情抵达要求跨文化传播者对自身的位置和身份进行“反身性”思考,在充分尊重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探索意义共造,确保主体间对话的可能性,同时应以对话为旨归,在跨文化际遇中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呵护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在深层意义上推进“共在”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姚抒岑 《视听》2023,(4):33-36
跨媒体叙事是一种融合文化的呈现,融合由“自上而下”的公司资本推动,而“自下而上”的消费者反向作用也成为跨媒体叙事的新动力。纵观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抱持开辟“中国动画电影宇宙”的宏大愿景,开发端整合中国传统文化IP资源,将其作为建构跨媒体叙事“元文本”的可行性路径,消费者摒弃被动的参与者身份,试图与开发端形成“协作”关系,“主动探索”的参与模式成为跨媒体叙事语境下消费者的显著特征。中国动画电影所展现的跨媒体叙事在当下处于萌芽阶段,但仍然勾勒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影像口述史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在“再媒介化”理论视角下,以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项目为个案分析,指出在建构一个全息式、个性化、草根性的历史场域过程中,“再媒介化”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策略包括内视角的叙事模式、口述的视听表达和照片文献的呈现等,摄影原作展将老摄影家的摄影原作及口述史纪录片并置于公共空间展示传播则有效地在口述者与阅听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共建公共记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大思政课”是当前国家育人改革的创新理念与重大举措,为红色档案叙事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大思政课”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课堂、大师资赋能红色档案叙事,红色档案叙事通过活化红色记忆催化“大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为消除由叙事主体、内容、时空引发的育人间距,可从意义生产出发,推动红色档案叙事转向。包括:叙事视角由他者讲述向自我身份的中心迁移;叙事话语由面向公众到聚焦青少年话语创新;叙事内容由侧重史实论证到注重精神诠释;叙事表达由传统叙事文本到数字叙事成果;叙事要点由苦难叙事到美好生活叙事。  相似文献   

12.
博客的个人书写性以及它在互联网传媒平台上表现出的开放性与多维性,不仅根源于网络媒体的多向性交流方式,也根源于博客书写者在网络上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如何理解博客将个人性书写转变为公共的思想陈列窗口,这个转变为大众传播和社会交流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博客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本朝人不写本朝史”,但这本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传媒三十年》在力图寻找一种新的书写方式。作为一名年轻的传媒评论人和研究者,作者宋守山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采用编年体的叙事结构,系统描述从1978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三十年中国传媒界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现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的传媒留一份底稿。  相似文献   

14.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基于对当代青年文化特征的深入理解,以青年话语为叙事框架,以“中国梦”的话语意涵为叙事伦理,运用“梦想叙事”的方式诉诸主流价值观,实现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与传播环境相统一。新主流电视剧自觉地担负起与青年文化对话的媒介使命,将对青年的角色期待寓于新主流式的言说中,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结合青年文化叙事逻辑守正创新,引领青年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历来被中外研究者所关注。"外国人讲黄河故事"在当下主要表现为有关黄河的媒介产品。纪录片《中国黄河源之旅》作为他者视角的个案,其建构出的黄河存在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内外叙事视角的互补、线性叙事结构的强调、对叙事对象的观照等共同勾勒出此形象。超越个案反思他者视角偏见与误读等问题有助于建构积极对话的黄河文化主体性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8.
魏宁 《青年记者》2017,(26):119-120
大学生口述史采访是指由大学生作为采访人,应用新闻采访和口述史研究方法,选取特定人物作为采访对象,围绕采访对象的生平、事迹、职业、技艺等展开访谈,最后将访谈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采访报告的过程. 大学生口述史采访工作的发展现状 当前,大学生口述史采访工作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只是在部分高校开展得较好,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这些高校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和校址所在地的特有资源,做出了“白杨记忆”“泥人张”“城市史”等相关精品项目.大学生口述史采访工作大多集中在历史学院,即基本上由历史学专业学生参与,并未向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广泛铺开.华南师范大学做得较好,成立了专门的口述史协会,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在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9.
由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香港TVB在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不错的口碑。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这一宏大背景下,作为一档主流音乐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出圈”,与节目创作过程中打破原有综艺节目的传统叙事方法,大胆创新密不可分。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去综艺化、电影感的叙事语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等创新叙事手段丰富了节目呈现形式,让经典港乐串联起家国情怀、个人成长,在文化的传承中,不但使经典港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更以音乐为桥,让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声”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体育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当代传媒推动并建立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明星体育"文化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明显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媒介叙事策略.这就是娱乐叙事、英雄叙事和反思叙事.通过对这三重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充分揭示出中国当代体育传播中所包含的商业主义诉求、意识形态表述、民族身份认同、国家形象塑造等多重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出中国当代大众传媒的复杂文化生态及其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