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现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系统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教育者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研究其心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品德的心理成份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社会道德现象是无数个人品德的概括、集中。因此,研究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分析个体的品德心理。研究品轴心理结构是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2.
正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标准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品德形成规律进行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必须先行抓好道德内化的养成,才能成人;必须在职业技能教育中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能力,才能成才。一、中职德育工作应首先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基础,无论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在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德育工作的基础性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3.
高岭 《中国德育》2012,(5):78-80
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教材,把“生活”作为学习目的和归宿的理念,让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的目标,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任课教师。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品德教育的任务,所以其教学过程就应该符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与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社会风气的熏陶下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整体观念,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对小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唐华 《天津教育》2002,(7):37-39
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社会风气的熏陶下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整体观念,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对小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第七章是教材的第四部分 ,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如何组织品德教育过程 ;二、课堂纪律教育 ;三、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 ;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特征、准则、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这部分教材着重强调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的观点 ;揭示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当前学校品德教育工作要科学化 ,要结合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部规律 ,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作科学的分析 ;总结了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家庭的宠爱,不少中职学生在品德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做事先做人,品德是做人的根本。中职生品德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面临着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等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应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及思想政治品德践行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和社会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品德和社会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把学生的社会行为向正确方向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一般都是从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在这其中把品德教育排在教学的首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品德,二是社会品德。本文先介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不足,从不足方面逐步找到更适合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教学策略,为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学校的品德教育如何依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道德培养的途径呢?这就是:回归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多年来所关注的。 一、学科引导学科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  相似文献   

14.
刘自升 《成才之路》2011,(25):67-67
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第五章“品德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矫正”是全书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 :一、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因素 ;三、品德不良的社会因素 ;四、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 ;五、品德不良矫正的心理学依据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这部分教材对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揭示了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是受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智力发展和自我意识等内部因素的制约 ,二是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教师采用言传身教、制定规章制度、确立评价体系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学校的迫切要求。因此,德育应特别强调务实,让德育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教育心理学指出,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道德品质又叫品德,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着社会规律的制约。学生的品德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勇敢顽强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既要注意社会、家庭的作用,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微 《中国德育》2007,2(3):93-94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规律,充分挖掘品德教材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家长、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将道德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里。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三者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顺利和健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