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英字典》为第一位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所撰,是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马礼逊在编纂字典时坚持学好一种民族语言必须了解与这个民族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化、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方面内容的宗旨,因此整部《华英字典》富含中国历史、化、政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一部中西化的百科全书。本从宗教神话、风俗礼仪、历史人物、教育与科举以及天、音乐五个方面,概述了其对中西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尽管到北京已半年多了,Angus说仍然不断有人问他为什么大老远从美国来到中国学习。有时候,他也只好去繁就简回答道:因为中国政府为他提供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3.
郑连根 《寻根》2005,(1):54-56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通过借鉴传教士们的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4.
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葛兆光1935年春天,一位西方汉学家来到华北的一个乡村进行他的中国宗教调查研究,充满自信的他预备用半个月的时间结束他预先设定的题目。在他看来,他对于中国宗教长达10年的文献研究,已经使他有一个不容质疑的思路,现在的事情就只是...  相似文献   

5.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6.
5月4日,我如约来到瑞士驻华使馆,采访了瑞士驻华大使周铎勉先生(Dominique Dreyer)。最早认识他是去年年初,经罗马尼亚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鲁白安先生介绍认识,那时得知周铎勉是现在在中国工作的老资格汉学家之一,对中国化很有研究。在和他一年的交往中,我发现这位大使还是位音乐家,  相似文献   

7.
金鸡报晓,腊梅争春。迎着东方的第一缕曙光,2001年来到了,21世纪开始了。回首20世纪,中华民族通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又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8.
沙海昂(1872-1930年),字利农,是一位法裔华人,他的法名字是Anroine Henry Joseph Charignon,沙海昂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名字。沙氏的先祖是西班牙人,后移居法国,他于1872年9月23日出生在法国南部城市里昂,少年毕业于圣路易高等学校,后来进入巴黎中央艺术学校学习,并于1894年毕业。可能是接受了祖先在大海上与风浪搏击漂泊冒险的精神基因的遗传,  相似文献   

9.
张建智 《寻根》2005,(1):102-103
1998年4月,一个不胫而走的消息传来,说有一位华裔血统的瑞典王子要带着他的妻子来中国寻根。时隔不久,这对瑞典王室夫妇,从遥远的波罗的海那边一个最美丽的城市,来到了太湖南岸一个并不起眼的水乡小镇——荻港。  相似文献   

10.
去年10月,在法国化年开幕之际,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到成都,无论是参观杜甫草堂的流连忘返,还是品味川菜佳肴的新鲜美味,都表现出他对中国化的浓厚兴趣,希拉克的成都之行便成为活动之初的一大亮点。其实,中国化对法国的影响早在18世纪就很深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