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鲁斯是美国非裔的民间音乐,后演变为美国非裔文学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各时期美国非裔作家将布鲁斯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并彼此观照、改写、继承和超越,使布鲁斯最终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具备了文学上、文学批评上和文化批评上的重要价值。本文梳理了布鲁斯的内涵从美国非裔民间音乐形式到文学创作技巧、文化批评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系列演变,揭示了它在美国非裔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谭惠娟新著《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代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多维度研究范式。文学、文化批判、黑人音乐艺术、历史甚至哲学,全部都是谭惠娟深入研究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的维度。这种研究范式不局限于就埃利森论埃利森,就非裔文学谈非裔文学,而是把他放在几个大的背景中进行观照,将他与前后左右的人物和思想进行对比,考察其源流异同,以见出埃利森的独特地位和他在美国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美国非裔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按语     
正本专栏的主题是史蒂文·特雷西教授及其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特雷西教授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杰出教授、音乐艺术家,主要研究美国非裔文学与文化。他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直观体验和理论思考充分融入了他的文学研究中,为非裔文学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特·威尔逊被众多评论家誉为美国最享有盛名的非裔美国剧作家。在《钢琴课》一剧中,他通过运用丰富的戏剧符号生动地呈现出非裔美国人面临的双重矛盾。戏剧符号学中的人物行动素模式、戏剧物体和戏剧话语,是探讨剧作家在剧中为非裔美国人提供平衡矛盾和自我赋权方式的有效工具。两种人物行动素模式表明种族间矛盾和种族内部矛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钢琴、食物等具有隐喻的戏剧物体是剧中非裔美国文化的具体表征;"高谈阔论"的戏剧话语将戏剧舞台延伸到舞台之外,生动再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戏剧符号是威尔逊戏剧创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戏剧符号,他不仅以隐喻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非裔美国人的生活,而且指出历史和文化是非裔美国人自我赋权和重构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修辞性喻指批评理论是美国黑人文学理论重要流派之一.喻指在研究黑人文本话语时,从非洲民间神化形象的话语入手,分析黑人土语的表象特征,从语言本身来阐释美国黑人文学的表述特性,构建了美国非裔文学传统的框架,使美国非裔摆脱了欧洲白人中心论的影响,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中旬,"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宣告了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并围绕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要议题包括非洲和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研究、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批评、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会议还就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成立之后的学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表现非裔种族与性别问题、权力与欲望关系时将食物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翁黑人女孩佩科拉疯癫过程充满丰富又颇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意象。这些交织着欲望与权力的食物话语揭示了非裔女性在父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下"自我"严重扭曲异化的现状以及非裔女性长久压抑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0世纪60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美国非裔民族的特殊创伤历史,历史观一直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林顿山》通过主人公老卢瑟·奈迪德和子孙从无到有由兴而衰的过程反映了极端利己主义与自我毁灭的必然联系,并揭示了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源于对美国非裔创伤历史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路易斯.盖茨结合对非裔美国民间传统的考察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分析方法的借用创建了喻指理论,非裔美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和自我发展性在盖茨的喻指理论的分析下得到了完善的体现。喻指理论批判白人中心论对非裔美国文学的消极影响,提供了研究非裔美国文学的新视点。理解喻指就是打开了通向非裔美国文学意义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族裔幽默"以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为其内在品质,成功地再现了族裔文化的独特精神。在分析其《秀拉》文本后可以看出,"族裔幽默"不仅是该小说主导性的美学风貌,而且还显现特定族裔智慧、价值立场的审美表征。小说中含有族裔刻板形象的族裔笑话可以作为积极地定义族裔性的重要策略以消除该刻板形象,从而揭示出非裔美国文学特征与非裔美国文化特征相互呼应的内在联系,以期更好地洞察出作家对非裔美国人的处境和出路的深层探索。  相似文献   

12.
米勒的《劳特里奇美国非裔文学导读》以时间为叙述主线,在不到200页篇幅内,用极精炼的语言对美国非裔文学进行概括总结和分阶段评述。作者的目的不单是描绘黑人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把文学作品置入历史语境。在对历经近300年的美国非裔文学进行梳理后,米勒发现几乎不可能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美国非裔文学"的问题。他强调美国非裔文学传统既不稳定也不完整,它的形态总是在成长和变化。在所谓的"后种族时代","种族"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有关美国非裔文学史的书写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这正是米勒的这本著作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已走过百年的历程,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浅层到深刻的蜕变,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通过梳理新中国七十年来三个阶段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有关情况,以数据分析的形式考察我国美国非裔文学的理论方法、形态特征、发展趋势,评述国内学者在非裔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凯文·杨是美国当代著名非裔诗人、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著名的诗歌编撰家和评论家。他的诗歌以黑人文化为根本,坚持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双重对话,大胆地进行诗歌艺术实验,将爵士乐、布鲁斯、涂鸦、黑色电影等融入诗歌中,始终保持着开放性、杂糅性和试验性的写作风格。同时,杨以现代视野来重新发掘非裔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他对于特定非裔历史的书写,以及个人经验与情感的表达,都体现了其个性化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非裔美籍研究知名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一直热心于发现和重建非裔美籍人民的历史.从早期倾心建构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到近些年致力于探究(非裔)美藉人士的家庭谱系,盖茨始终不移地通过谱系研究帮助非裔美籍人民及其他族裔的美国人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他们自己.在此类研究中,他既采用了传统的文本研究方式,也使用了由先进的DNA科技作支撑的视觉媒介.通过上述做法,他一方面试图在传统文学和历史研究的领域之外探索能够解决人类种族问题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希望向美国乃至全球的普通大众展示他们寻根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发现并借助它们促进非裔美国人民历史的重建.他希望上述探索和研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美国各种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进而推进美国的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文学教授尼尔森教授所作的深度访谈。尼尔森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尤其是非裔美国文学专家。他著作等身,其文学评论著作五部,诗集七部,选编诗集四部,其作品曾获格特鲁德·斯泰因创新奖、美国图书奖等各类奖项。尼尔森教授对非裔美国诗歌和诗学有很高的建树,对非裔美国实验诗歌、非裔美国先锋诗学、非裔美国文学传统、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和黑人文学、黑人文学理论和评介、种族和黑人文学等均有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非裔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标志着1940年代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的美国非裔文学向反抗白人压迫寻求平等身份的转向。赖特以其小说《土生子》猛烈抨击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并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北方大城市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破除了“北方正义”的“国家神话”,以托马斯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反抗破除了的“殉道者汤姆”的“黑人神话”,使美国社会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美国非裔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各样的非人对待,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刻画为变态的形象,因此,对于那些把他们类型化的文学作品,他们完全有理由运用平等的声音来加以评价。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年龄主义,无论人们多么优雅或多么专一地支持,它们对人性都具有破坏性。然而,伦理批评在重新发现美国非裔文学传统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20世纪70年代,伦理批评为重新确立菲莉丝?惠特利对于具有革命性的美国非裔文学传统的地位作出了贡献,突显了表面顺从的惠特利如何操纵面具而行抗议之实。在伦理批评的视角下,美国非裔作家在文学样式、风格、模式上的选择都可视为伦理抉择。而将伦理艺术和伦理批评呈现给民众的最有效方法则是兰斯顿?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的激进作品乃至他的所有作品中运用的却又饱受批评的策略。他的风格表面简朴,与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路径不相兼容,却能以其伦理力量直达人心,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易于理解,且深藏人文主义的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20.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