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由于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从语言使用、生产生活习惯、娱乐方式到居住方式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凉州贤孝"就是凉州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筛选、完善而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塑造与传承着凉州这片土地上淳朴的民风民情。而鄂伦春族人同样通过口传亲授的方式传承着狩猎文化及各种生活技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已渗透进文化、科学、服饰、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各个方  相似文献   

2.
寇丹 《文化交流》2013,(2):40-42
语言是交流工具。因地域与生态的关系形成了语言极大的差异,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个"风"里就包括了语言。浙江北部因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形成了吴语系;南部山多,仅一山之隔就影响了人们的往来交流,就出现了越语系和更多的地方语言。这就是一方土地上的方言了,比方言更小范围使用的就是土话。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大到一片地域、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景区、一处景点,大多有各自不同的风物特色以及文化积淀。如何让外国受众在异彩纷呈的世界风光里看到中国绮丽的风景?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通过普遍联系、重点分析、纵横比较,才能找到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向外国受众介绍中国各地独特景观,更好地对外推介中国。选——易于被外国受众认知的"不同点"所谓选"不同点",就是在同类景区景点的"横向"对比中,发现"共性"中的"个性",尽量挖掘"别无我有"的与众不同之处,以便给外国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  相似文献   

4.
<正>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和周围的其它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如"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也可细分为若干个亚文化区,即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下面再根据文化类型分为更小的区域,如"西北文化区"下可分为"秦文化区""陇文化区"等。  相似文献   

5.
王佳 《生态文化》2011,(4):40-41,44
蜂蜜是一种遍及大江南北的大众甜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 蜂蜜,因其分布的广泛,不同的地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如石蜜、石饴、食蜜、蜜、白蜜、白沙蜜、蜂糖,等等。  相似文献   

6.
洪俆 《文化交流》2017,(12):73-76
正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88岁高龄的非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党的十八大之后,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更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走出国门。他们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和管理的困难,不少"走出去"的企业遭遇了新情况新问题,给企业在海外的存在与发展带来了困扰。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与国际化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非常高兴,再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与多国学者在一起探讨"文明对话与中华文化精神"。这次论坛,是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发起和主办或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也是首次在南太平洋地区和一间优秀的大学一起举办,其象征意义不同一般。前六届论坛的举办已经证明,就中华文化能不能在历史的新阶段为人类未来作出贡献,以及可以贡献些什么进行研讨,是多国学者所乐于参与的。这是因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间消除隔膜和误解,抛弃偏见和歧  相似文献   

9.
林晓 《生态文化》2015,(2):22-23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冯玉祥将军这句造林植树、保护生态的诗,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其实,中国人植树,是很早就有历史的,后来还被作为节日定了下来,永久实行。西周时期,国家就设有"林衡"、"山虞"等官,司理各地城廓沟池的植树造林事务,规定"不树者无椁(椁,棺外大棺)";"凡宅不毛者有里布"(里布,赋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但各诸侯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一词虽抽象凝炼,但底蕴深厚,它是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是民族整合性与地域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于同一片土壤,是两种多民族共居的特色地域文化。本文旨在探析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之间的互促关系,希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联动效应,积极推进湖北省传统文化产业链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飞 《文化交流》2013,(6):72-74
龙游赛龙舟是弘扬地域文化的新亮点。赛龙舟与游龙习俗舞龙民俗融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自2004年10月龙游县举办首届龙舟邀请赛至今,已五次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龙舟爱好者,古老的灵山江上百舸争流、同舟共济的宏大场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龙舟在古代就盛行于吴、越、楚三国,姑蔑国当时就在越国的西境,作为姑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龙游,是否在那时就有赛龙舟我们已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2.
南阳喜鹊     
正各地喜鹊不少,南阳喜鹊更多,喜鹊窝不但市郊有,乡野有,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它们的清脆鸣叫:"咔咔—咔咔—咔咔咔—"多么喜悦、多么嘹亮动听啊!南阳喜鹊多,这与城乡男女老幼们护绿爱鸟的良好生态情结密不可分。南阳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最佳生态园林旅游城市,诚谓名符其实。淮河源头桐柏凤凰山公园就竖有这样一块牌子:"野鸟绿树是尊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一种以历史地理作为基点的"区域文化"。辽宁地域文化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厚实的人文基础、珍稀的古迹蕴藏、淳朴独特的乡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民族文化而赋予了浓重的地域色彩。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使得辽宁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我们应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和规划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当代,放眼未来,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江南民间泥塑是生长于江南土地上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特色浓郁,不仅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历史发展的物证。本文从历史积淀和地域环境两方面入手,对江南民间泥塑脉络进行梳理,对促进其发展的地域环境资源予以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民间泥塑根植于江南地域环境,伴随着地域历史演进、流传、发展、演化。其间,江南特有的自然资源与风俗习尚,优越的地理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南民间泥塑,不仅是江南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更是研究江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闫华 《生态文化》2011,(6):35-36
说到麦子,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面食。我国地域辽阔,因环境和气候的不同,自古以来就有南北之分,南方人喜欢吃米类食物,北方人则喜欢吃面类食物。  相似文献   

16.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愈来愈重视地域文化及其建设,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愈来愈丰富。当前,学者们围绕着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因素、特征、应用、价值以及建设的问题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充分认识到了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希望本研究能为进一步将地域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诗人在周南地区崇德重礼、尚贤好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麟"这一物象作为兴象来起兴时,撮取了"多子多福之吉兆"这一美好文化内涵来经营"麟"意象,以便通过歌咏"麟"来祝福周王之公子、公姓、公族繁衍昌盛。"麟"意象是"周南"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周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周南》地域风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8.
晋华 《旅游世界》2023,(11):64-71
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蒙古族中又分了许多不同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因为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服饰、饮食、民俗又保留了不同的特色。就以蒙古族服饰为例,2012年,我国首部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服饰》正式实施,其中就包含了28个部落的服饰。今天笔者介绍给大家的厄鲁特服饰,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是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着力点。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并造就了特定区域的群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当前,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缺失表现在:地域文化认同的断裂、地域文化顽疾的侵蚀和地域文化传承的不足。新形势下,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必须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立体化地域文化建设机制,包括制度整合机制建设、教育训练机制建设和环境塑造机制建设,共同助力于居民文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0.
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焯 《文化学刊》2010,(4):83-88
文章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个案,实证了区域文化的发掘与构建,既有文化生态学、文化认同理论的学理性价值,也有"大都市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个完全无中生有的杜撰过程,而是对原生的器物、制度、精神文化形态和符号的创新与产业化的进程。发掘和构建文化品牌应该基于原生条件、技术和人才因素,以群众的喜闻乐见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并具备地域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