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繁花》作为在弄堂网上连载的网络文学成果,其与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出版的连载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在地性"为切入点,从上海人自己的生活、小说的语言、小说体现的历史感和超越感等方面出发,对小说《繁花》的"在地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三言二拍"中部分小说故事将科考的士子与占卜结合在一起,从叙事功能看,这类故事大致以"占卜—行动—应验"的预叙结构框架构架整个小说故事,使小说故事更具完整性。在小说故事中,占卜大多数出现在开头与转折,不仅对情节的发展起指引方向性与放慢故事节奏的作用,也有助于有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对于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出现的乡村人物带有很多城市的印记,还因为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明清小说"乡村描写"多是对人性的反思,对乡村审美意蕴认识的深化,从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可以折射出创作者的思想身份和立场。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七年开始的文学革命,为中国小说创作、小说理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小说观念、小说内容、小说形式、小说技巧得以全面革新。戊戌变法时期由“新小说”开始的量变,到五四时期终于演发而为质变,实现了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飞跃。郁达夫曾将这一变化称为“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我们则称之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武林小说"是对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一个相对独特的称谓,是当时人们对武侠小说认知局限的产物。包括人们习惯称呼的"武林小说"在内,对于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要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巴扎"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维吾尔族人生实践的课堂和娱乐休闲的舞台。自"巴扎"出现至今,不同时期的学者留下了对新疆维吾尔"巴扎"不同风格的记载和论述,其中不乏对"巴扎"的起源、规制、功能及特色等方面研究的论著,本文就维吾尔"巴扎"文化研究的情况进行整理,从"巴扎"的起源、规制、功能等方面归纳维吾尔族"巴扎"的研究状况,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现代小说的创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批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无论题材选择,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流浪"的气质,代表了那个时代觉醒者的生存困境和"寻梦之旅"。研究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的流浪哲学,对探索人们的精神出路及启蒙国民之思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历史上,"南倭北虏"是对明王朝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14至16世纪期间,由日本武士、海盗、商人、渔民和农民等组成的武装集团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我国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长达数百年的骚扰和侵略的倭寇。晚明以"倭患"为题材的小说体式类型不一,其对"倭患"的书写方式也各不相同;"涉倭小说"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重思想内涵、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哥难当     
做大哥,许多时候不看你有没有机遇,有没有本钱,而是看你有没有御人之术,而御人,真是个费尽心机的事. <水浒传>里的柴进,是位想做大哥的人物.梁山上王伦、林冲、宋江、李逵、武松众多好汉,都受过他的恩惠.当年在江湖上,名气最大的要数"及时雨"宋江,其次就是"小旋风"柴进了.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14.
《"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章回小说的"真假人物"模式,但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人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房伟对小说的构思都有创新之处,大致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以"假"的一方为叙述视角与叙述中心,二是淡化"真假"双方的冲突,三是强调"真假"双方共同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二至七岁的儿童理性思维尚未生成,皮亚杰称之为"前运算阶段",此亦周作人所说"想象力发展的时代"。本文力图解开"想象"的奥秘,指出文学的、科学的与儿童的想象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想象即类比(挪移),并有形象演绎过程,必有情感投入(移情),儿童因尚在"万物有灵"阶段,故想象最易汪洋无碍。成人的想象力正是儿童思维的延续。"分裂时期"是别林斯基在莎士比亚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充满信赖的幸福感中惊醒,坠入迷茫、恐惧、无助的时期,大量青春期问题正是由此而来。许多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与"分裂时期"有关,最应表现这段人生的儿童文学反倒长期缺席。本文对这两个时期的儿童阅读和文学创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西娅·格拉吉的小说《公主向前走》通过"行走"和"设问"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采用细腻地笔触描写了女主人翁维多利亚公主如何在疑惑中觉醒,犹豫而又勇敢地走上自我追寻之路,她最终克服了空虚、寂寞、恐惧甚至迷失,如劫后余生般地走向未知的旅程,认清了自己并重拾快乐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小说理论家米克巴尔所界定的"议论"包括对一般事情的主张,行为者之间的讨论,描述,内心秘密等。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对非叙事的议论做了辩解,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亦表明了议论存在的合理性。笔者继承布斯关于非叙述的评论的一些看法,旨在揭示文本中议论部分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它建立在两种认知的基础上:一是地理学的认知,二是文化学的认知。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这便是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文化的传入及其影响。到了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挑战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天下观"发生初步解体,一种新的世界意识或世界观开始形成。但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0.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