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他的诗歌表现了他一生怀才不遇、与黑暗现实和权贵格格不入的悲情浪漫主义精神。本文试从李白的悲剧人生和浪漫人格,及其诗歌中表现出的失意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示李白诗歌的悲情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学周刊C版》2017,(14):223-224
李白不想像常人那样被科举修炼成书呆子,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诸葛武侯那样的人物,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然而,他孤傲耿介的性格和超乎常人的才学让他不得“人和”,他一生流离,空有政治抱负,未必有政治才能,并未在诗歌之外的领域取得成就,却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谪仙人”。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只看到李白的诗歌成就,却没有看到他在政治领域的求索精神。李白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了一生。他面对现实的社会价值与自身的独特价值的选择,他所表现出来的矢志不移、刚正不阿的精神,给中国后世知识分子留下了许多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中蕴藏着道家思想文化的内涵,并展示了人生价值的境界,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探究与认识。道家思想文化的本质,是发挥主体的“守静”修炼和自我“反观”的智慧,而超越人为的欲望,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准则,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核心是通过“无为而为”的自然法则,达到“固于道”的境界。李白诗歌所揭示的自我人生体验的心理,正是老子这一哲学思想澄迈的具体展现。探求李白诗歌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意蕴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深谙道家思想文化之精髓,巧用道家政治智慧之灵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凭借其所奉行“功成身退”的生活原则,以实现他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他的道路是现实的,手段是有效的。他是对道家思想文化理解得较为准确,对道家政治智慧运用得较为有效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祥正是宋代学习李白诗歌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杰出诗人。他从生活方式及创作思维方式、诗歌内容与形式、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接受了李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豪迈精绝”的诗风。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李白的“西顾”诗歌及其雕塑般举首西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窥视中,感受诗人一生的“西顾”情结,其深层内涵是诗人一生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论李白的诗歌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站在唐代诗坛的峰巅,彪炳千秋的浪漫主义大师。研究李白诗歌创作的美学观,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他鲜明的艺术个性,加深对其作品的认识,而且可以借此窥见当时诗坛上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对唐诗兴盛之因的研究。李白一生没有留下诗歌理论的专著,他的诗歌美学观点主要融汇在他震古烁今的作品中。要探讨和评价李白的美学思想,就不能不结合他伟大的创作实践和不朽的艺术成就,唯其如此,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力主清新刚健的风骨美 初唐时代,天下大治,国力鼎盛,社会呈现出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诗歌方面,当时还泛滥在诗坛上的齐梁形式主义的颓波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诗歌革新成了历史的必然。陈子昂应时而起,高张复古旗帜,标榜汉魏风骨,横制积弊;李白更以风骨为诗歌的审美原则,力主诗歌清新刚健的风骨美。李白对风骨的倡导,取决于他恢宏高远的政治抱负和独立不迁的傲岸性格。这位耿介诗人,自称“天为容,地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他的政治抱负是“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正因为此,他把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利作  相似文献   

8.
学界历来对李白诗歌中的庄屈精神多有阐述,而对这种精神的文化背景少有涉及。李白于诗歌中表现出的强烈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以及“舍我其谁”的英雄气质与楚文化精神是一脉相通的,他本人也以“楚狂人”自称,狂言狂行中流露着楚人率真任侠、促急剽悍的性情。这些精神气质与李白早年游楚的经历、家世以及盛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月亮是李白的钟情之物,纵观《全唐诗》所收录的李白诗歌,涉及到“月”的就有三百首左右。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诗中,李白可以步月、行月,也可以泛月、乘月,还可以醉月、寄月,甚至可以“上青天”揽月、“就洞庭”赊月。在这些花样繁多的“咏月诗”里,李白借“月”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研李二题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功成身退”,但已大不同于道家的“功遂身退”,而更多的带上了儒家“安社稷”,“济苍生”的积极人世和任侠“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重义轻取的思想色彩。在他心目中,“功成”是必具的前提,“身退”是后续的归宿。事实上,他一生未能实现“功成”,因而也一生从未真正“身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豪迈而奔放的气势,热烈而自信的抒情,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大胆而合理的夸张和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考察“魂”与“魄”及其相关的复合词在李白诗歌中的用法,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魂”与“魄’’作为对义词而决不混用,李白对“魂”与“魄”的使用既严格遵循上古汉语的用法,又体现出他的道教信仰,由此诠释了道家用“精魄”一词表达构成生命物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张君香 《生活教育》2012,(14):58-60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李白把他对月亮的真切感受和自己的主观情绪、愿望有机统一,融入了诗歌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白的一生与明月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在李白的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也是李白内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沈美庚 《天中学刊》1999,14(6):63-66
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仙说中的仙道思想,而是天地所以然的“道”,是自然法则。李白对神仙有时肯定,有时否定。一方面否定神仙的存在和神仙说,另一方面肯定“神仙”的无拘束性、自由自在性。李白受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哲学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比喻成“大鹏”,作为与天地精神来往的象征的“大鹏”意象总贯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乐府诗”,堪称诗人全部诗作中一脉品位极高的宝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代表了李白的风格,表现了李白的独特个性,涵概了李白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特点之鲜明,写作技巧之高超,艺术成就之丰硕,绝不亚于诗人的其它诗作。李白乐府诗歌虽大多是拟乐府古题而作,但他绝非拘泥于“古题”范围,并未足满于因袭模仿,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别辟蹊径,被后人誉之为“擅奇古今”。他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和民歌的优良传统,开乐府歌行的新纪元,承上启下,为后来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白有一些诗文作品或直接论述或间接提及他对诗歌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诗歌观点就是“真”,结合李白的诗歌实践来看,他把“真”上升到了诗歌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出身于四川的李白,从小就深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品读李白其人其文,道教文化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尽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从而使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遍游天下,广习民歌,但他对民歌的学习运用不同于一般作者的单纯模拟或整理修改,而是对民歌的革新、发展,避免了模拟所带来的僵化和雷同,主张推陈出新。他具有民歌特点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质朴,以妙造自然、风韵天成取胜。由华趋实,由朴返真,是其诗歌的一贯主张。在《泽畔吟序》中,还提出了“微而彰,婉而丽”的要求,可见他对民歌学习的态度。下面我就以他的《长干行》《静夜思》《子夜吴歌》《荆州歌》等诗为例,来谈谈自己对李白这类诗歌的一点认识。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李白学习民歌,取得了很大成就。与整齐韵律…  相似文献   

18.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性格即命运。作为“诗仙”,李白天性浪漫,恃才自傲。仙风道骨,英风盖世,豪气干云。他的气质、情性、意志、诗风,乃至一生的悲喜哀乐,都与他独特的个性相联系。在诗的宇宙中,作为天纵之才,勿庸质疑,他是一只挟天风带海雨的“翻动扶摇羊角”的大鹏。而在政治上,他却“识度甚浅”,违背“当行本色”。性格脆弱,无宰相之识而抱宰相之志,是李白的悲哀。命运注定:李白只能成为超一流的诗人,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大政治家。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的写照,李白诗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使用次数之多,别的诗人无法相比.作者认为“风”从很多的方面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七个不同的方面对李白的一些名篇中“风”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