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党的文艺政策,一方面建构了知识分子的革命主体性,使得知识分子站在人民的立场,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规约和激励着中国文坛的创作与文艺理论的建构,使得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文艺的创作与评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70年中,成为不断被阐释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的大众化审美取向,倡导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用于实践的创作理念,是我党自觉引领文艺发展的伟大尝试,至今仍葆有理论的先进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出中共早期文艺理念的路径依赖。中共早期文艺理论工作者和领导者从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等命题,构建了涉及作家论、创作论和作品论的体系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其后中共文艺理论、文艺政策乃至中国的文艺生态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悲剧的诞生》一书,是尼采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本文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本性,分析了尼采《悲剧的诞生》之创作原因,阐述了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想。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尼采深遂的反叛思想和他对哲学、艺术的永恒追求。如果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所以,阐述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对于人们理解尼采悲剧的一生和21世纪西方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反响。从老舍先生小说中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小说文本形式的选择和创作心态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苦闷的象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中文艺生态思想最集中的文章。刘勰以“养气”为核心,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论述了作家创作所需要的生理心理条件、创作对作家生命生态的负面影响及“养气”对于创作和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文艺生态学问题,提出了“养气”、“卫气”的具体方法。《养气》篇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政治运动对文艺思潮的产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疏离现象。《讲话》剖析了民族危亡背景下文艺与革命应如何相处的问题。《讲话》发表后抗日根据地文艺的发展有了统一的遵循,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8.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光辉文献,对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一、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艺工作沿着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前进;其二、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其三、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一定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始终坚持锐意创新;其四、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德艺双馨,做深受人民群众认可和欢迎的文艺家。  相似文献   

10.
新秧歌剧作为文艺大众化的产物,曾一度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从《兄妹开荒》的初步成功,到《白毛女》达到新秧歌剧艺术创作的巅峰,前后仅仅一年左右时间,但高潮的出现也同时宣告了新秧歌剧走向衰落。虽然创作生命周期极短,但新秧歌剧依然产生了《白毛女》这样的经典力作,引起文艺理论界长期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白毛女》的成功证明了新秧歌剧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有其艺术生命力和创作规律。重新审视新秧歌剧的巅峰之作《白毛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对荷马的《伊利亚特》与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与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瑰丽多姿的神话传说的背后,《伊》展现的是人性的冲突。《伊》所探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思考。而在《特》中,莎士比亚描写的战争和爱情,本身就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以人的问题为契机,莎士比亚关于人文主义的思考,到达了一个更高的领域。虽然荷马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环境创作动力不尽相同,但是就作品和现实的关系而言,他们的思想却是相通的,即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文艺究竟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包括“源泉”和“本质”两个层次;文艺究竟为什么,是一个逻辑起点问题,决定着文艺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讲话》也作了明确肯定。  相似文献   

14.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t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作品种类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所以妇女问题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在其小说中,除这一主题外,还充满了不断的形式探索和实验,努力将其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和谐与混乱的种种思考与多样的形式表达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鲁彦周的创作虽以小说为主 ,但他戏剧创作的成就也不可忽视。自独幕剧《归来》一举成名以来 ,他还创作了《王金凤》、《波澜》、《大河春秋》、《人在春风里》等多部剧本。这些作品大都深入生活 ,关注社会 ,揭露阴暗 ,弘扬正气 ,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充分发挥了文艺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献,是政治家毛泽东站在民族解放的高度对文艺两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和要求,吸取并反映了众多作家的意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过巨大影响,是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切入点。70年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前40年是文学的“讲话时代”,后30年,是“后讲话”时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场与否,作家创作、文学发展迥然不同。其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8.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在继承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结合我国革命文艺的实际,精辟地论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一系列重要的原则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的宝库。在纪念《讲话》发表四十周年的时候,重温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名片,影片插曲《九九艳阳天》久唱不衰,拍摄地江苏省宝应县刘坝头因此更名为柳堡。然而在小说《柳堡的故事》诞生之前,就已有相类似的故事《下柳林》在晋西和陕北广为流传的史实,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遗忘。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诸多相似点,力求探讨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之间的某种关联。从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文学的继承性来说,《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当来自民歌《新下柳林》,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受到民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