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庆伟 《体育博览》2011,(7X):24-26
晨练是学生进行自我身体锻炼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终身体育内容之一。由于高等学校晨练的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枯燥,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压抑、限制。在对五十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后,根据大学生晨练活动特点、晨练感兴趣活动项目,找出适宜大学生晨练最佳组织形式。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有利于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个性和终身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区体育的科学晨练与全民健身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论述了晨练者的构成类型,以及晨练活动的发展趋势;阐明了晨练活动符合社区体育的特点,只有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才能使晨练活动沿着科学、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抵制邪教功法的有力手段,是扩大我国体育人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晨练与学校体育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健康状况和学校晨练工作存在薄弱性、艰巨性、长期性等状况特点,阐述了晨练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学校晨练管理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水平的重要性和教师参与晨练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宾 《精武》2013,(17):112-113
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对普通高校学生晨练的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进行晨练活动之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学生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逐渐养成,但目前学生参与晨练的主动性很低,晨练的组织形式单一,可持续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期能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晨练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市区居民中参与晨练活动的人群的基本情况及晨练习惯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改变晨练者错误的习惯和认识提出建议。研究认为:河南省市区居民的晨练者存在着晨练场所的选择不合理,晨练频率偏高,晨练开始时间较早,晨练天气的选择不科学以及晨练前后的不良习惯等问题。相关部门应通过扩大场地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扩大宣传,提高练习者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南京市部分公园及广场中晨练人口的武术意识,参与武术活动的动机,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阐明了武术在南京市民晨练中的开展状况,为更好地在晨练中开展武述运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参加晨练的态度、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一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参与晨练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大学生今后更好地开展晨练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如今,喜欢晨练的人越来越多。晨练可不是越早越好,太阳出来以后才适宜运动。秋高气爽,加入晨练队伍的人越来越多。那么,秋凉如何进行科学的晨练,在晨练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晨练指数指导运动天气预报中有一部分关于晨练指数的预报,是用来指导人们进行晨练活动的。据有关专家介绍,晨练指数主要是综合一些基本的气象要求,例如,根据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而综合,共分为5个级别。其中第1级别表示各种气象条件均好,是“最为适宜进行晨练”的情况。第2级别相对于1级会有一些气象变化,像风力稍微大一些,或者是温度、湿度有一…  相似文献   

9.
上饶市区体育晨练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饶市区571名体育晨练者的调查,对晨练群体的年龄、性别结构、锻炼动机、体育消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程度、社区体育晨练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了我县体育晨练开展的现状和特点。中年人口缺少,体育设施不全,没有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宣传不够等问题都是影响全民建设活动积极开展的重要因素。解决上述问题,对提高城市体育锻炼人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 2013年2月,新学期之初,为了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学校决定开设师生早锻炼活动--“晨练微课堂”。晨练微课堂是实现十个一目标中“一身好体魄”的重要举措。每天早上7:15,学校体育教师、器材管理小志愿者、小体育指导员就开始为大家服务,带领广大学生进行锻炼。晨练微课堂为学生搭建了自主锻炼、自主选择、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体育技能的晨练平台,实现灵动的操场、愉快的心情、清醒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王敬泽 《新体育》2013,(8):32-33
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北近郊,是皇城北京一座颇有历史的公园。清晨是这所公园最热闹时候,不同年龄的人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在公园里做着五花八门的健身运动,这其中70-80%是老年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园占地47.35公顷,每天早上有数干人在这里参加晨练活动,而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至于他们活动的选择以及组织,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并不清楚。那么老年人的晨练活动是怎样组织的?他们对于晨练又有怎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调查中老年晨练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情况,旨在为中老年晨练活动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晨练的基本情况和主观幸福感两部分。研究结果:晨练者中以60-74岁的老年人居多;项目以武术类居多;59.0%的选择集体练习;89.2%的几乎天天锻炼、87.0%的晨练超过1小时;55.4.%的无人指导;71.08%的总体感受为非常满意。晨练者的幸福感水平几乎处于“幸福”级别,男性略高于女性;武术类晨练者幸福感略高;以彰显才能、集体晨练、天天锻炼等为主要晨练特征的其主观幸福感较高。建议:政府部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成立健康服务队,提供持续的健康服务;场馆管理制度更加“以人为本”;社会媒体舆论充分关注;晨练者完善自身各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地区8所普通高校2000名大学生参加晨练的态度、目的、项目和影响大学生参加晨练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晨练态度积极,增强体质、健美减肥是主要目的,晨练项目仍然以传统的运动健身项目为主,外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参加晨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董超 《体育世界》2008,(8):9-10
以北京朝阳区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参与晨练的锻练行为及相关思想意识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非结构性访谈和非反应性观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人们参加晨练的目的与动机,频率与时间等现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加晨练的主要目的、动机不存在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加晨练的频率、时间存在差异;参加晨练的人中40岁以上的人多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选择晨练时机,气象科学家综合了以上气象条件,制定了晨练环境气象要素标准晨练指数。晨练指数分为五级: 1级:非常适宜晨练,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 2级:适宜晨练,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3级:较适宜晨练,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4级:不太适宜晨练,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5级:不适宜晨练,所有气象条件均不利。晨练的人应根据晨练指数,有选择地进行晨练,这样才能保证身体不受外界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6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晨练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高校晨练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实施晨练的策略与方法,旨在为提高高校晨练质量、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体力活动的概念及IPAQ的相关应用、国内中学生体力活动流行趋势、IPAQ与国内中学生生活方式对比研究、IPAQ监测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对与中学生周体力活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表明对中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监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业梅 《体育科技》2005,26(4):51-52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技能的重要手段。预防大学生意外运动损伤的发生,必须重视在晨练、课间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为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位于布达拉宫北侧的宗角禄康公园,古树环绕,林间曲径通幽,湖水清澈,金鱼嬉戏其中。1996年开始,拉萨地区的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在这里学练太极拳。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近几年,每天清晨有200多名中老年人在这里晨练,成了拉萨市闻名的晨练点。2000年,他们自发选举产生晨练点领导小组,由7人组成,每年还改选产生新的领导成员。领导小组制定了管理公约、自筹资金购买器材、服装等规章制度。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雪,他们雷打不动地坚持晨练,其中90%为妇女,形成了拉萨币每天聚集晨练人数最多的晨练点。他们早上7点半开始晨练,9点20分结束,然后自觉离去,不影响公园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上班。  相似文献   

20.
晨练三问     
晨练时如何确定自己的最佳运动量? 能否掌握好晨练的运动量是晨练能否坚持下去和晨练效果好坏的关键。运动量太大,晨练后会使人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气急等现象,甚至会加重原有的疾病;而运动量太小,机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晨练效果。适量运动所产生的疲劳是有益的,此时,运动结束后,身体不仅可以很快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而且还会超过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