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并列中英双语者在隐喻理解中的强化和抑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跨语言启动效应实验与隐喻理解中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的正启动和负启动实验相结合,考查作为一般认知机制的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隐喻中的作用,以及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是共享同一个概念表征还是各有其独立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一语和二语的隐喻过程中同样发挥作用。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本义特征受到强化,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在跨语言的情况下(英- 中,中- 英)也发现了强化和抑制机制的作用,并且跨语言和同语言情况下对探测句的正启动和负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双语者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在概念层面为共享表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始于辨认其中的比较,然後按本义比较方式理解。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隐喻是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被归于一个用喻体命名的临时范畴。本文举证支持了这一模型。另一问题涉及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Gibbs(1992)坚持认为,隐喻是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映射的实现,隐喻理解利用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无需调用概念隐喻。本文论证,概念隐喻是在隐喻理解後被认识的,其作用是解释隐喻的系统性。结论:比较过程和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申没有被使用。隐喻理解是一种范畴化过程,把本体归于一个喻体代表的上级范畴,井把喻体的特性赋予本体。  相似文献   

3.
杨秋颖 《考试周刊》2009,(22):122-123
隐喻认知是指通过喻体理解本体的过程.它是隐喻使用和隐喻理解的基础,是促进教学的一务有效途径。本文从借助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加强隐喻认知和借助于语境加强隐喻认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体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标志性特征是本体和喻体既相异又相同。从意识活动的视角来看,隐喻的本体、喻体在意识感受性上具有同一性,这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隐喻研究中的同一性是一个连续统的概念,大致分为相同的同一性、相似同一性、相应同一性和相关的同一性,借此进一步为隐喻的认知分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有关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颜色词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和本体的意义发生冲突。对颜色词的理解过程就是如何消除语义冲突的过程。这一理解过程不是任意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在相似性的作用下,产生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产生新的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它的使用使篇章更加生动、精彩,但由于其复杂的语义特征.有时又会给阅读带来困难.因此,依据隐喻特征,分析其在词汇、句子及语篇中发挥的作用,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文章从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隐喻的双重影像及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诸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隐喻理解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隐喻只被修辞学家视为研究的焦点。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这一具有语义和语用的语言现象,必须通过语境知识来体现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解释隐喻理解中互动的特点,分析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阐述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4):118-125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传统修辞学中名词性隐喻的喻底可以被抽象成为临时认知域(ad hoc cognitive domain,ACD)。该认知域是原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上位概念,本体和喻体是这一认知域的范畴成员。由此,名词隐喻中的跨域映射经由临时认知域转化成为同一认知域域内成员之间的映射,即转喻或转喻机制在名词隐喻的产生或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转喻和隐喻的各自的认知基础来看,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基于邻近性,邻近性保证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隐喻只被修辞学家视为研究的焦点已有很长时间。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隐喻这一具有语义和语用的语言现象必须通过语境知识来体现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解释隐喻理解中想象性经历的特点,分析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来试阐述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