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慧  盛春辉 《科教文汇》2013,(10):68-69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游离是高等药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瓶颈。实现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一是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将创新创业元素引入第一课堂;二是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情境;三是培育创业型专业教师或专业型创业教师。实现二者在实践教学中的融合,一是挖掘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中的创新创业元素;二是建设最具成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刘楹林  冯珊 《科技风》2024,(8):43-45
在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定位,分析了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与高职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二者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方面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认知融合、构建以“三大平台”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的融合实践平台等路径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以此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融入到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培养专业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学习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育稳定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出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高校要积极构建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工作,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对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将创业教育仅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以活动为主、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主速成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业教育的起点是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二者的融合主要通过课堂渗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学企联合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以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完整的发展体系,当今社会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进行统一协调。许多院校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重新建设师资力量,统一搭建教学平台和机制等,从而为二者的融合开辟新的道路。可是当今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成效不明显、学校教育能力较弱等。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民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院校将思想政治文化融入之中,以此来弥补单方面教育力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并对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以调查问卷方式开展调研,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真正能落到实处。并在教师教学中强化人才的创新创业理念,使建筑工程职业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的内容对接起来,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的宏观背景下,新兴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中,企业的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动力。尤其是在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这些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长春电子科技学院为例,重点探讨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文章还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职场和创业中的竞争力,同时促进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陈晓敏 《科教文汇》2023,(16):75-78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成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该文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会计专业知识讲授,优化会计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EBL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再次创建“仿真”+“全真”的会计与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最后加强“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期望通过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视角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会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郑楠  王家烈 《科技风》2024,(8):46-48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专创”背景下重构创新创业与高职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对于完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都有积极影响。文章通过论述专创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专创融合理论,结合高职专业教育需要,从重构课程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和强化教师培养等展开研究,旨在推进双创与高职专业教育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素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学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随着社会发展中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必然解决。在当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的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形式。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当前高职教学的关键。本文就高职教育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进行阐述,提出其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许美辰  朴凤玉 《科教文汇》2011,(29):24-24,47
本文在浅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构建新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唐晓冬 《科教文汇》2011,(36):161-16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本文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全社会对创新的紧迫性出发,通过分析职业教育现状,比较国内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以及创新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揭示了职业教育应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谢祝英 《科教文汇》2012,(6):10-10,43
想教育好学生,一定要学会打开学生的心灵那扇门,在学生的心灵上耕耘,将"理想""责任""诚信""平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它发芽、开花,最终结出累累的果实。  相似文献   

14.
教育以人的幸福追求为追求,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老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幸福,拥有更高的幸福力追求幸福更应是教育的题中之意。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远方,更在脚下。  相似文献   

15.
李微 《科教文汇》2011,(25):36-38
社会在进步,人的思维方式在变化,但教学模式却仍传统。传统,在早期可能是优秀的,而在后来或者将来也许成为了一种诟病、一种羁绊。成功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反之,则是一首催眠曲。当教育者不能将学生都变得优秀,当制度不能保障所有孩子的安全,那肯定是出了问题、产生了误区。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穗芬 《科教文汇》2011,(15):16-16,28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帮助贫困生解决了经济问题,还能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本文从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德育教育的紧迫性入手,就如何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提出一些建议,使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暖心工程,更是德育和育才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18.
牛西 《科技广场》2007,(8):175-176
面对日新月异的工程技术发展,各国纷纷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许多高等工程院校都强化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探索实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炜明  廖书 《科教文汇》2012,(16):28-28,95
开放教育与国际合作办学已经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其中高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开放教育与国际合作办学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重庆工商大学数统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环境科学学院共同建立"3+1+1"合作办学项目(CAP)的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20.
曹莉莉  卢婧 《科教文汇》2011,(13):169-171
21世纪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将有更大地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的强烈需求,也是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因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