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格尔诺特·伯梅重视城市气氛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居民对气氛的主观经验.人们既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气氛,也可以通过听觉与触觉感知.城市气氛主要包括联觉性气氛与社会性气氛,它虽然被主观感知,但具有准客观性.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气氛能够影响自然,可以根据城市居民的感受来营造城市气氛,并规划和保护城市环境,保障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省外主要客源地11个城市4164份居民问卷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九华山风景区客源地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摸清了主要客源地城市居民对九华山风景区的感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关系,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城市生活感知问卷,以贵州省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不高: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愿意融入城市,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对城里人排斥的感知越高、感知到的学校不公平现象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场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它具有空间、时间与情感三个维度.城市场所在空间维度上要强调城市街道、城市节点和城市区域的生态组合,注重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意义蕴涵和节奏感;城市场所在时间维度上要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民俗风情的延续;城市场所在情感维度上要给居民以“家园”之感,同时还要丰富城市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5.
传统空间观念随千年文脉流淌,在诸多传统艺术作品中显现/隐匿着。中国电影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为典型的空间叙事观:其趋于延展化的画境空间承载着可游可居的美学追求;其颇具审美表现化的意象空间涌现出景即是情的审美观念;在画面之外,其借助可供感知与联想的声音元素开拓出层次丰富的电影空间,凝聚着秘响旁通的艺术认知;另外,中国电影还通过创作主观化的空间组合,展现出俯仰天地的艺术况味。可以说,空间这一“芥子”中容纳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座“须弥山”。  相似文献   

6.
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代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探讨了各类人口统计变量、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不同代际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检验了代际在不同因素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出生于“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的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文革一代”(1967~1978)和“改革开放一代”(1979~1989);各类人口统计变量、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不同代际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代际调节着年龄、个人收入、健康状况、个人社会阶层、家庭社会阶层、情绪状态和社会公平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在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学校气氛问卷、学习投入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4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心理健康、学习投入两两显著相关,其中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亲社会行为、学习投入两两显著正相关,感知学校气氛、学习投入与困难总分显著负相关.(2)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在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53%、18.13%.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设计的诗意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环境状况日益挑战着人们的生存理想,冲撞着人们的精神空间。如何实现城市环境的美学设计,保障人们对自我生存环境的诗意梦想,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紧迫课题。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环境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学参照,可以将城市意境当作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目标,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追求诗意之城的环境构想与设计。诗意之城以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为基础,追求城市自然山水环境与地域化的山水文化传统的有机融合。为塑造诗意的现代城市环境,需要确立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环境发展模式,彰显城市自然山水环境的诗意品质,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给人带来理智满足和心灵愉悦的事物都是美的.主体通过对法的主观感知,也可以获得理智的满足感和心灵愉悦,因此,法同样具有美的属性.抽象性、功利性是法的鲜明的美学特征.法之美主要表现为人文之美正义之美、崇高之美和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0.
青岛作为影视剧的拍摄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以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城市居民对以青岛为拍摄地的影视作品认知要素(外景地认知、内容认知、后续效应认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影视剧对城市居民出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影视剧的外景地认知、内容认知以及后续效应认知均对城市居民的态度有正向影响,其中后续效应认知对城市居民态度影响显著;影视剧的外景地认知、内容认知和后续效应认知通过城市居民的态度对出游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态度对城市居民出游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人化"到"人自然化",人的主观形式感在内化、外化自身,这是审美活动的有效展开.简单性与可推演性是主观形式感的突出特点,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主观形式感.马克思牛产观念论与康德先天形式论的有机综合,是主观形式感作为实践美学逻辑起点的主要理论依据,这也构成李泽厚美学的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对湖南省高校25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湖南省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居民,但在知足充裕和身体健康两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城市居民,在心理健康和心态平衡两维度上无差异;性别、就业压力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美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选取商丘师范学院2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幸福感的值。  相似文献   

15.
线索明晰 一二句突出了扁舟夜泊的气氛,日暮时烟气笼罩下的小洲,颇能引起愁思,以景衬情,一股“新愁”便油然而生,戴上愁思的变色镜,作者所观察的自然景物便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本诗的线索是自然之景——主观之情  相似文献   

16.
学习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亲近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之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把握住教材与情境的结合点,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艺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收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选取商丘师范学院2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幸福感的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问题。因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所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不仅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对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和人格四个要素入手,分析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它是不依赖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内容的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直观,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康德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歌颂"自由"与"尊严",将自然纳入人的自由活动,人与自然在审美活动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佳  赵宝柱 《职教论坛》2012,(15):42-46
社会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亲近、疏远的程度和等级.以社会距离视角通过对秦皇岛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居民不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与新生代农民工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距离,表明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合度有待提高.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政府宏观层面的引导约束、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自我管理以及群体交流平台的搭建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