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二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有两幅素描插图,即“图13.7热带草原湿季风调雨顺时”与“图13.8热带草原干季延长缺雨时”,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干风”、“湿风”从哪里来?事实上,给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带来降水的“湿风”,有来自印度洋的,也有来自大西洋的;造成热带草原气候“干季”的“干风”,有来自纬度较高内陆地区的信风和亚洲季风,  相似文献   

2.
物理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颇有“生命力”的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走出校门的学生对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大多不再记得,多数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与物理没有直接关系.那我们如何理解物理教学呢?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教育?当一个人将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同时,〈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我们认为:物理教学的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是的将物理思想方法植根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形成所谓“缄默知识”,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3.
嘟嘟一家去山东蓬莱度假,不巧的是,天刮着风,还下着雨.嘟嘟看着车窗外边直吵烦.爸爸安慰他:“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也奇怪,过了一会,天真的晴了,还真的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中,“真好看,真好看!”嘟嘟拍起手来.爸爸问:“你知道彩虹是怎么回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新途径.如何引导中学生科学上网抓好物理课前预习显得尤其急迫.从“引导中学生科学上网”和“上网抓好物理课前预习”两方面浅谈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5.
学生减负,给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正如一教育权威人士所说,“我们要做的,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放假不只是让孩子休息,也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宿威 《物理教师》2009,30(3):42-43
物理教学过程,涉及到较多的物理情景,这些情景往往是从实际现象中提炼、抽象而成.网络时代的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直接接触较少,学生面对抽象出来的物理问题,常常不能在脑海中较清晰、正确地直现需要研究的物理过程的“动态情景”,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造成障碍,同样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编制可动态调节和直观演示的仿真教学课件,尝试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一部分是介绍“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较少涉及,因此许多教师常将它矮化为“非重点”,使得“三维目标”难以得到落实.显然,教师的这种边缘化处理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8.
冉国锋 《中学理科》2007,(11):31-31
“问题解决”教学新理念提倡以“问题”为先导,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谈不上创新.能否有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物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学中“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提问”本身也具有双向性,理应提倡互动.本文力求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做粗浅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波波 《物理教师》2009,30(2):62-63
1问题的提出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物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是把测验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是调节、优化教学进程的重要一环.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试卷讲评课既要“讲”,也要“评”.“讲”——既要讲共性和个性,讲思路和规律,也要讲题型和技巧,讲发散和变化.“评”——既要评错误解答,评优秀解法,也要评新题、生题,评陈题演变.试卷讲评课要让学生在物理学习、复习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燕燕 《物理教师》2008,29(5):16-18
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后,物理解题的格式迟迟不能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理学习的顺畅性,影响了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三学生在解题格式上也仍存在不少问题,为物理高考失去大量的“卷面分”埋下了祸根.在高考物理试卷中,计算题比重进一步加大,考生由于解题格式不规范而造成的“损失”也进一步凸现.本文就高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的规范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试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计划中,将开展“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招”,就是要将教师由“知识的装载机”转变为“学术研究的导航员”,将学生由解题的“技术员”转变为问题的“研究员”,物理教师也必须由教“物理解题技巧”转变为真正的教“物理学”.它是培养一代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奠基工程,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是,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我物理课都听懂了.可物理考试或课后做物理作业还是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懂了”.有理解的深浅之分.有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很浅显.有些学生则对物理知识理解得很透彻.即使有些学生在物理课堂里“懂了”.这个物理知识也未必能完全运用到课堂外的物理环境中.不少学生看到换汤不换药的物理问题时.往往会感到迷惑.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刚刚解出.这就是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会迁移.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的结论在学生的思想中为啥根深蒂固呢?究其原因就是思维“惯性”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也是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如果注意不到,将会造成错误.有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就非常容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实验失败.下面就列举几例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容易受思维“惯性”影响的实验.通过剖析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验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就能够了解思维惯性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物理速度、密度、压强、浮力、功率、欧姆定律、电热、电功率等章节的计算中,常常出现有关比例的问题,此种类型的计算在“中考”、“会考”中也频繁出现.学生常用传统的“推理法”求解,因有许多数字和物理量字母参与推理运算,显得冗长繁杂,容易出错.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总结了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与同仁们共勉.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科中.物理学科可以说是较难学的一门.特别是农村中学.很多学生的基础较差.要想学好物理真是很难.因为要想学好物理还要先过数学关.很多学生不会做“一元一次方程”、“分式的加减法”等.而且物理本身的理论就很抽象难懂.如课本中提及的“形状”与“状态”、“运动状态”、“力臂”、“功”、“物质”与“物体”等名词.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不好.连物理课本上的文字都读错.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将句子读破.通过探究试验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年复一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常听到学生向我说起“一拿物理题目总是无从下手.听老师讲解或一提醒我其实全会”;“物理学会容易但做题难”;“物理题目容易做错”等.原因在什么地方?我想这主要是我们不会审题造成的.那么.何为审题?如何将审题环节做得更好呢?在此也谈谈关于审题方面的几点个人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我们在开展“儿童课内外阅读实践并行发展研究”中,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来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8.
许多学生进入高一学习后,都感觉到物理这门课难学,“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比较严重,“每考试一次就受到一次打击”。诚然,高一物理无论从逻辑上、方法上都与初中物理有所不同,加之学生数学知识滞后,这些都给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看法.希望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常会遇到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少同学说自己已经正确背诵了概念、规律,记住了一些重要结论,为什么还会对不少题目模棱两可,以致失分严重.其实,我们在学习物理前,头脑中对有些物理问题的理解不是空白的,早已有一定的思维定势,这既有来自别人告诉的,也有自己亲眼见的亲身经历过的.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也包含了正确的理解,也有不少是误解,为我们后来建立物理概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说法,初看起来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20.
高考物理针对物理思维能力考查目标,明确提出“能理解用图像描述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能应用简单的数学技能处理物理问题”、“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要求.这充分说明理解和应用物理图像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仍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事实上图像题也已经坐稳了高考试题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有许多创新的图像题,可见其在高考中的地位.而部分考生对图像问题重视不够,或者理解不深、不透,导致解答时常出差错.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解答图像问题时的瓶颈呢?秘诀是:加强识图、用图、画图的训练,达到能理解、会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