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严首升,湖南华容县人,生于1607年,死于1682年,字颐,又字平子、平翁,号确斋。著有《濑园诗初集》《濑园诗后集》《濑园文集》《濑园诗话》《濑园遗集》《谈史》等。他的生年比王夫之稍早,在当时,名气也不逊于船山先生。近现代著名学者邓之诚在《清诗纪事诗初编》中选录湖南遗民诗人四家,严首升与王夫之、黄周星等人并列。如今,王夫之名震寰宇,而严首升在湖南却无甚名声,但名声与一个人是否有趣并不必然相关,严首升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相似文献   

2.
旭宇.号白阳,字京东,著名书法艺术家,一级作家,诗人,编审。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春鼓》、《醒来的歌声》、《白阳吟草》等6部诗集和《旭宇书法精品集》、《旭宇书法张南轩诗稿》、《旭宇书法集》等7部书法作品集。文坛泰斗臧克家盛赞之:“融诗为书,化书为诗。其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3.
明代陶承学、毛曾改编的韵书《字学集要》中出现了41条"雅音"、"中原雅音"引文。经与《韵学集成》引文对比考证,证明《字学集要》这些引文为韵书《中原雅音》的材料。其中一条为《字学集要》特有引文。  相似文献   

4.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5.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仲则是他的字,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诗人,有《两当轩集》,其诗影响后代甚大,两百年来刊本甚多,现特简述其主要版本源流。《两当轩集》有黄仲则27岁时所作《自序》一篇,内称“恐贫病漂泊,脱有遗失,因检所积,  相似文献   

6.
《全宋诗》册一○卷五七九页六八○四张经《王质过洞庭》,出《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一引《岳阳楼集》。此诗又见《全宋诗》册四六卷二四九九页二八八九五王质,题作《过洞庭》,出同。核《永乐大典》原书,方知《全宋诗》张经处误以“王质过洞庭”为诗题,而《永乐大典》于此诗前引张经《岳阳楼集》录其《岳阳楼望洞庭》一诗,故有此误。另《全宋诗》册二五卷一四三三页一六五○六汪藻《尤袤大暑留召伯埭》,出《浮溪集》卷二九。《浮溪集》乃《永乐大典》辑本,此诗已不见于今存《大典》残本,实际当断为“尤袤《大暑留召伯埭》”。《全宋诗》册四三…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清杜安诗字淑苌,号蓉镜,宁河人,乾隆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瓣香楼古人以拈香一瓣,表示对他人的敬仰,称瓣香。宋曹彦约《昌谷集·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又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宋陈师道师承曾巩(南丰),故其《后山诗注·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李云楣(字采仙,道光举人,国子监助教)有室名瓣香庐,其义与此同。清沈峄(1742年-1791年)字东岩,号简庵,天津人,乾隆举人,著有《虚白斋诗抄》。虚白斋《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司…  相似文献   

8.
《烛湖集》十二卷,宋孙应时撰。应时(1154—1206)字季和,号烛湖居士,馀姚(今浙江)人。淳熙二年进士,为黄岩尉,入蜀制幕,后知常熟县。著有《烛湖集》,久佚,今所存亦为大典本。《四库提要》曰:"据应时诗中自序,盖尝应刘克庄之求,手编其稿为五十卷。集末有其侄祖祐跋,称……以十卷付梓……是十卷为祖祐所编,非其旧本也。"按馆臣所称孙应时诗,见《烛湖集》卷一九,为七律,诗题甚长,曰《闽宪克庄以故旧托文公五世孙明  相似文献   

9.
厉鹗(1692-1752),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浙江钱塘人。厉氏毕生嗜学,著述宏富,除学术著作《宋诗纪事》、《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湖船录》、《东城杂记》、《南宋纪事诗》、《绝妙好词笺》外,还有作品集《樊榭山房集》等。迄今为止,收录其作最全的本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樊榭山房集》整理本。最近,笔者在翻阅“粤雅堂丛书”过程中,意外发现厉鹗一篇词跋,附在《元草堂诗馀》卷末,该篇由五则跋语组成。检上海古籍本,未见,是为佚文,兹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诗》册七卷三八三、三八四收张伯玉诗二卷,与他人重出者凡二十首,其中能确知误收的为十六首。1·误收葛闳诗册七卷三八三页四七三一至四七三四张伯玉《寄睦州朱少卿》至《题新定红蕖阁》共十五首,册五卷二六三页三三五三葛闳名下入“存目”,出《宋诗纪事补遗》卷七引《严陵集》,并有整理者附注:“此诗及以下各诗共十五首,文渊阁四库本《严陵集》题葛闳作。然《提要》罗列作者姓名,不及葛闳。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及渐西村舍汇刊本《严陵集》,均无葛闳姓名。察其诗意,应上承前列作者,为张伯玉诗。”查页四七三二《题思范轩二首》其二“接…  相似文献   

12.
《档案》2000,(4)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缅怀中唐时期杰出将领李晟所作的两篇诗文———《李氏族谱序》《西平王谱诗》 ,最近在江西吉安市樟山镇文石村村民保存的《文石李氏族谱》中发现。经查阅收录文天祥著作篇目最多、成书于嘉靖年间的“道体堂《文山集》”等史料证实 ,《文石李氏族谱》中辑录的这两篇文天祥诗文 ,迄今为止 ,尚未公诸于世。其中《李氏族谱序》正文为500字 ,落款为“赐进士及第直阁学士文天祥拜馔大宋景炎元年丁丑阳月吉旦” ,《西平王谱诗》为七言律诗。有关专家认为 ,文天祥的这两篇诗文因其在文天祥道德理念、思想历程上所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14.
幸玉珊 《大观周刊》2011,(43):14-14
本文以清代诗人杜诏、杜庭珠的唐诗选本《中晚唐诗叩弹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晚唐诗叩弹集》的选诗特色,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古籍数字化研究与实践的角度,论述集外字处理的必要性。结合古籍数字化的实践,将现有的集外字处理方法归纳为替换法、造字法和描述法,并分别讨论了这些方法的特点。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项目和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项目为实例,提出集外字处理方案及其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所引"孟棨《本事集》"的文字,并非孟棨《本事诗》的原文单行文本,而是宋佚名编《本事集》所收《本事诗》的缩写本。古代典籍所记载的《本事集》,实际是两种文献。其一,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省称作《本事集》;其二,杨绘之后的佚名编者汇集孟棨《本事诗》、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以及新添资料这三类文献而编成的本事诗词汇编,也称作《本事集》。佚名编《本事集》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孟棨《本事诗》原本进行了简化改编。  相似文献   

17.
《全宋诗》册一二卷六六四页七七六九吕陶《范才元参议求酒于延平使君邀予同赋谨次其韵》诗,出《净德集》卷三二。此诗又见于《全宋诗》册三一卷一七八五页一九九○四张元干,题同,出《芦川归来集》卷二。考吕陶(1028—1104)为北宋人,张元干(1091—1131)为南宋人。查苏籀《双溪集》卷三有《次韵范才元中秋夜》,李处权《崧庵集》卷一有《送范才元》,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一九有《送范才元》,且张元干诗中另有《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此四人皆南宋人,范才元与他们同时。吕陶《净德集》乃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辑,故有误,此诗应为张元干作…  相似文献   

18.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9.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一字半峰,晚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明末遗民。以诗著称于世,与屈大钧、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其诗文集,以近人郭培忠整理的《独漉堂集》最为完备(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然亦有疏漏。笔者近日翻阅赵执信《饴山堂  相似文献   

20.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清季学术巨擘。他的著作历史上曾三次结集刊行:第一次是清嘉庆十一年至十二年间刊行《潜研堂全书》(钱氏家刻本);第二次是光绪十年刊行《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长沙龙氏家塾刻本);第三次是上世纪末,陈文和先生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钱氏诗文有《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集》、《潜研堂诗续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