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苗苗,为此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小皇帝”、“小公主”骄纵日盛,脾气越来越大,隔三差五地要这要那,父母总是一味地迁就。日久天长,养成了孩子诸多的陋习。做家长的非常苦恼,却无可奈何。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这种爱变成溺爱,则于孩子、家庭、社会都有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在更多的场合下应适当地对孩子说:“不行!” 孩子不吃饭,要说:“不行!你不吃,大人把  相似文献   

2.
梁丽曼 《广西教育》2012,(29):46+94-46,94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识,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纵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不对,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转移目标去说别人的不是。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一般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对孩子说:“这个地板真坏,让我宝宝摔跤了,我踩你踩你!好了,宝宝不哭了,奶奶打它了”。  相似文献   

3.
把孩子培养好,首先家长要有自信心,要充满成功的信念。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期望值不能太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屡战屡败,信心受挫,从而也使家长自己对孩子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而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成为现实。要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你还太小”、“我已经说过好几遍了”,应多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你能帮我真好”、“我知道你会…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5.
洋洋指着玩具柜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玩……”“噢,我知道,洋洋是想玩电动汽车。”妈妈一边说一边毫不犹豫地从一堆玩具中取出电动汽车塞给了洋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代替孩子说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熟悉孩子的一切。其实,你对孩子的需求可能是一种想当然,或者仅仅是一知半解。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想。你不可能知道孩子所想表达的一切。另外,想当然地代替孩子说话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经常没有机会说话的孩子会变得不愿表达,因为他逐渐习惯了成人替他说话,替他作决定。这不利…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的增多 ,经济状况的改变 ,使很多的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他们在家庭的过分的“爱”的滋养下 ,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便养成了任性、孤傲和无理取闹等性格特征 ,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也为后来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果在学校教育中未纠正过来 ,还会对社会带来危害。笔者从学校工作和身边发生的几件事中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家长和教育同行商榷。一、对任性、耍赖的孩子要敢说“不”任性、耍赖是孩子在家长骄惯下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任性…  相似文献   

7.
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应多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其明白过高、过急地要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使幼儿丧失自信心。如,不少家长问“孩子念儿歌时总是手舞足蹈,怎么办”。我便对他们说:“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需要用动作来帮助自己理解儿歌内容,这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同时我告诉家长,这还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平时给孩子讲故事或描述事物时也可采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2.对孩子期望过低、任其发展的家长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孩子,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  相似文献   

8.
忧虑·深思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结构下,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这无可非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一些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做一颗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相似文献   

9.
《家庭与家教》2006,(10):51
首先,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勇于坚持原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让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观念,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心目中有一条是非界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其次,家长要牢固地树立懒妈妈养了勤孩子的观念。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养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可替代,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甚至,家长的担子也可以较早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要知道,这对…  相似文献   

10.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法 孩子会固执任性,这与他所在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如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六合一”家庭比比皆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家六口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事事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关爱备至。孩子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从不拒绝;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孩子从家长心目中的“小皇帝”变成了自我心中的“小皇帝”。  相似文献   

12.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14.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语都要注意。一忌孩子有错误时,如:学习上不专心、贪玩等,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反正他还小。”“他还是介孩子嘛。”这等于告知孩子:不专心、贪玩也行。二忌在孩子失败时,气愤地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这等于判了孩子死刑,至少也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王健 《学子》2013,(1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想必任何一位父母都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如打骂、威吓、体罚、限制行动等等,惩罚的目的当然是让孩子学好,民间也有“棍棒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土块”等说法。到了八十年代;许多人惊呼家庭里出现了“小皇帝”;并把管教不严视为产生“小皇帝”的温床。 然而;孩子究竟是否需要惩罚,如果需要,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教育他们呢? 首先,应该肯定孩子是需要惩罚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问题行为”和错误倾向,如果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无异于对小树不加剪枝修理,将来也不会成才。…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18.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还是家长做得不够?我说都不是。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结果却走向过度教育这个极端。过度教育,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这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上过分疼爱孩子,在教育上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娇生惯养,倔强、任性、依赖性强,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孩子在家长面前缩手缩脚或言行不一,像条“虫”,在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把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也就是英文的“NO”(不)当作“维生素N”来看待。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专家建议家长要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不过“维生素”补得过多,补得方法过于生硬同样对孩子不利。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家长是如何合理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的吧。1、不要过度使用“不”这一字眼。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不”这个词。西方家长会试着用别的方式而不是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他们会这样“圆滑”地拒绝孩子:“你知道我想让你这样做,但这次不行,因…  相似文献   

20.
星期天,大伟说要和爸爸下一盘棋。眼看着自己的棋子被爸爸一个一个地吃掉,大伟着急起来。他大声嚷嚷:“这步棋您不能这样走!”说着耍起了赖。他把棋子打乱,带着哭腔说:“一点儿也不好玩,我不玩了!”显然,大伟表现出了输不起的心态。很多家长也正在为家里“凡事都要争第一,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忧心忡忡:现在玩个游戏尚且如此,将来走向社会怎么办呢?其实,孩子争强好胜想得第一名是件好事,因为适度的竞争意识能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事也会积极主动。但是凡事都抱有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游戏中的输赢原本是很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