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流浪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阿耳戈英雄们航海取金羊毛和奥德修斯的十年飘泊,可谓确立了这一母题.后代的文学以两种方式继承了奥德修斯们的经历:一是陆上漫游,二是海上历险.陆上漫游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追求现实的理想,一是为幻想而流浪.二十世纪以前的漫游主要是现实的,乐观的.歌德笔下的威廉·迈斯特是最典型的例子,他通过漫游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座标.但丁的《神曲》形式上是幻想的,实质内容却是现实的.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2.
路遥小说塑造了当代文学史中经典的女性群像,但作为文学重要母题的母爱叙事几乎处于“空白”,叙述中即使有母亲在场也处于“失语”状态。一方面作家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真实处境,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成长经历中缺失的母爱体验使然。作家笔下尖酸刻薄的城里母亲形象和宽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的塑造及作家的情感倾向是受到乡土情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的叙述母题和小说结构,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叙述母题、小说结构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来自古希腊神话传说、被《荷马史诗》赋予了形象造型的奥德修斯,是早期流浪者的典型,也是对流浪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进行思考的文学尝试,后来的流浪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模式在它的催生下枝繁叶茂,对于流浪母题的渊源追溯自然就指归于《奥德赛》这部作品。旨在通过流浪母题的原型塑造的诸多方面对人物形象和基本主题予以深度理解,以充分展示作品的文本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7.
如果将唐代传奇与魏晋南北朝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就可看出,作家的观念从“无意为小说”已向“有意为小说”迈进,作品的内容从人间的神话转向现实的人间,作品的艺术形式从“粗陈梗概”到日趋成熟。唐传奇的出现的确是小说的一大变革,标志着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独立,第一次为小说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并对后世小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题记:中国现代小说在“西方”的影响下催生,小说观念、技巧和文体风格都是比较西化的,但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小说的发展。许多作家都曾撰文提及外国文学对自己创作的滋养,许多学人也曾深入阐释过“西方”如何催生中国现代小说。但我们自身的文学传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想象却缺乏深入细致、系统有效的梳理。如何看待文学研究中的“西方”影响,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向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汲取营养?针对这些问题,林岗、郭冰茹、王敦、刘湘兰、罗成等学者于2013年3月21日在中山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人鼠之间》巧妙地“移用”了奥德修斯、替罪羊等神话原型,这些原型的使用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想象空间,深化了小说的哲理意蕴,而且使远古神话故事模式与现代生活相重叠,使各种原始意象在小说作品中“复活”,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1.
美国19世纪一位重要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白苍鹭》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它讲述了小主人公西尔维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同时,在这艰难的历程中,“大自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小主人公的成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老舍长篇小说《猫城记》的英译是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作品。而在国外,《猫城记》和《骆驼祥子》的影响等量齐观:该作品在西方很早就有英译本,之后又被重译,译本甚至被西方作为中国研究的史料。本文将从文本选择偏向、小说主题偏离与文学样式变形三个方面考察1964年《猫城记》英译本的形成过程;探讨《猫城记》在进入英语世界的过程初期经历的扭曲与变形,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奥吉.马其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犹太青年奥吉为了寻找他"足够好的命运"而漂泊的一生。故事是以双重流浪的形式构建的,一层是身体流浪,一层是精神探索。小说反映了贝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即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文章旨在对奥吉的双重流浪进行分析。通过对贝娄流浪情结来源的研究,揭示奥吉漂泊探索的驱动力量之所在。同时,从犹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对奥吉没有终点的旅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5.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绕开革命,许多作家由于各自不同的主体性,投身革命洪流中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与革命文学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形式。老舍的小说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它在讽刺的维度、情感基调上与革命文学存在差异,同时它在民族性批判及文学的大众化上与革命文学又有着潜在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国历代作家都记述了人们的寻梦历程.克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也探索了二战后的年轻人对美国梦的追寻.尤其是以迪安·莫里亚蒂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对新美国梦的追寻和探索.从他们的寻梦历程,我们体会到"垮掉的一代"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入,汤亭亭很快成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30多年来,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文章百余篇,从诸多角度探讨汤亭亭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虽然成果颇丰,但也有局限。首先是视角多有交叉,较多关注女性主义和文化冲突,没有深究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现实意义;其次是易陷入唯文化研究的怪圈,盲目地认为华裔作家借用中国文化就是认同中国传统,没有看到华裔的美国属性和华裔特征;再次是大多孤立地研究一部或两部作品,未能看到三部小说之间存在的共性及所反映的作者认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独特的经历为他踏上追寻自我发展的精神之旅提供内在动力,提升了他的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并最终实现从无知到成熟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