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数字     
《新闻实践》2012,(4):80-80
6000篇2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文,回顾该报曾经刊发过的关于雷锋的多个“第一次”报道。从1961年5月5日第一次报道雷锋开始,到今年2月22日,该报已经刊登学雷锋稿件6000余篇。《人民日报》刊发的多个“第一次”不同体裁的文章分别为:1961年5月5日刊发第一篇关于雷锋的报道《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1963年2月7日第一次刊出《雷锋日记》;1963年4月3日刊发第一首讴歌雷锋精神的诗歌《雷锋》。雷锋虽然去世50年了,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该报的报道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翻开报纸,收听广播,“现场新闻”日渐多起来,其报道面之广,写作形式之活,内容之丰,令人欣喜。这些被读者誉为“又鲜又活”的短新闻,再现了各行各业广大群众在四化建设伟业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闻改革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正如穆青同志在第一届“现场短新闻”颁奖会上所说,这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对其特点及写作之研究,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在新闻要写活写短的呼声中,中宣部将“现场短新闻”的报道方式,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一方面加以提倡。而今,“现场短新闻”犹如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般展露于众家报纸的版面上,深受读者的喜爱。 然而,笔者却发现一些报纸对“现场短新闻”的概念有  相似文献   

5.
如今,不少报纸的周刊上,动态简讯的编排处于“弱势”。周刊上少则一两篇、多则四五篇深度专题报道,再配两张图片就装满了一个版,动态简讯很难挤进去。有的周刊在版面的一角留有刊发简讯的空间,但内容往往不为读者关心,或是一些产品、会议发布会的消息,信息量不大,“面目可憎”。这使得读者对周刊上的简讯,要么留不下什么印象,要么没有什么好印象。无疑,报纸周刊上主要的新闻品种是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深入分析和多角度透视新闻事件,篇幅较长。但周刊上也应该有一些动态简讯。其一,周刊往往侧重某一个专业、领域、行业,如汽车周刊、教育周刊…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常常出现一些不符合传统定义的新闻,它不一定是根据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写出的客观报道,但它却以新闻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了宣传效果。这类“新闻”也许可以称为“授意式”报道吧。美国政府似乎比较善于利用新闻记者向国内外发出乔装成新闻而含有政治目的的宣传材料,试探国内或国际的反应。今年2月26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一篇《美国期望减少对联合国的捐款》短稿,就属于这一类,而且写得比较巧妙。这篇短新闻是纽约时报通讯社记者保罗·利维斯写的。  相似文献   

7.
10月11日下午,人民日报部分编辑、记者汇集在一起,专题研究现场短新闻如何向头条进军的问题。新近出现的关于现场短新闻要向头条进军的提法,在人民日报内受到广泛关注。与会者认为,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进一步改进新闻写作和报纸版面,以及提高头条稿件的质量,是个有力的推动。为此,要充分重视现扬短新闻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将其视为点缀,仅作为活跃、美化版面的一个品种。有的同志说,人民日报两年来获全国现场短新闻一、二等奖的作品,没有一篇是登在头版头条位置的,这说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少晚报、都市报加大了时政、经济报道的分量,力图达到“报道主流新闻,影响主流读者”的目的。然而,与报道此类新闻历史悠久、驾轻就熟的党报相比,都市类报纸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要么落入党报报道的窠臼,耗用大量版面又彰显不出自身特色;要么蜻蜓点水般抓不到要领,报道远远满足不了读者需求……努力探索时政经济报道的新路子.成为许多都市类报纸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月11日下午,人民日报部分编辑、记者汇集在一起,专题研究现场短新闻如何向头条进军的问题。新近出现的关于现场短新闻要向头条进军的提法,在人民日报内受到广泛关注。与会者认为,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进一步改进新闻写作和报纸版面,以及提高头条稿件的质量,是个有力的推动。为此,要充分重视现扬短新闻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将其视为点缀,仅作为活跃、美化版面的一个品种。有的同志说,人民日报两年来获全国现场短新闻一、二等奖的作品,没有一篇是登在头版头条位置的,这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报纸当中,通常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现场短新闻,它是报纸的轻型武器,是报纸大餐中最不可缺少的“佐料”,它包含着一是现场的情形,二是短的叙述。两者的相互融合就构成了现场短新闻的简洁美。简洁美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形势发展时不我待,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要应该发扬“短、快、活”的优良传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因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但要求及时获得更多新闻信息,还要求在短新闻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在采访与写作上下功夫,在题材选择、报道时间、作品篇幅上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  相似文献   

11.
需求:“专业”与“综合”的兼容我国关于电脑的新闻报道,首先是从综合性报纸开始的。人民日报近5年来,对有关计算机的各类报道有上万篇,仅靠这点,电脑的普及工作还很难推广。尤其是当读者开始跃跃欲试,准备一尝电脑的神奇功效时,综合性报纸的报道,便明显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12.
重视会议报道,写活写好会议新闻,是党报新闻改革的老话题,但要真正做起来并把它做好,却并非易事。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获二等奖的作品《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五”计划国家计委问计于民》,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出的可喜一步! 这篇获奖消息是一篇以会议为题材的现场短新闻,一起笔便以寒冷的天气与现场热烈气氛  相似文献   

13.
前后两届的“现场短新闻”赛,为我国新闻界送来一缕缕清新之风。大报小报,“现场短新闻”、“目击新闻”、“实录新闻”,不断涌现,可说已形成一种“热”。这些新闻,篇幅短,现场感强,不乏佳篇与力作,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许由于对现场短新闻的定义与特征的理解不同,一些报纸把稍有现场感的报道也都贯以“现场短新闻”的头衔。例如某报有篇新年前夕关于某副食品商场的巡礼,有篇某顾客在个体摊床购物缺斤少两的来信,文中有那么一点现场描摹与对话,编辑也把它堂而皇之列入“现场短新闻”栏目中。这样做是否名副其实?是“现场”加“短”即等于“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否应在新闻价值上多做些文章?笔者班门弄斧,谈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区各族新闻工作者对采写现场短新闻越来越重视了。《新疆日报》和其他一些报纸开辟了“现场速写”、“目击新闻”、“现场采访”等专栏,广播、电视也增加了现场口头报道,来自第一线的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富有生气的人和事大大活跃了报纸版面、电视屏幕和广播节目,深受读者、观众、听众的欢迎。一些现场短新闻被评为好稿,这是我区新闻宣传出现的可喜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奖最近揭晓。这届是评选1991年7月1日到1992年6月30日刊播的“现场短新闻”作品。报纸、通讯社共有100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60篇。解放军报的参评作品《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在报纸、通讯社组评比中是唯一获得全票通过的一等奖作品,现将这篇作品以及对它的点评文章一并刊载,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奖最近揭晓。这届是评选1991年7月1日到1992年6月30日刊播的“现场短新闻”作品。报纸、通讯社共有100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60篇。解放军报的参评作品《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在报纸、通讯社组评比中是唯一获得全票通过的一等奖作品,现将这篇作品以及对它的点评文章一并刊载,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7.
钟钱彬 《新闻三昧》2006,(12):44-45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亲临现场,再现新闻及其现场的目击式报道。应该说,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作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当然,要真正写好它,写出分量,写出文采和韵味,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任何一种新闻体裁都要认真对待才能做出“鲜活”的作品来。现场短新闻以其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悍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正在成为报刊等各类新闻体裁的轻骑兵。《攀钢日报》作为攀钢职工爱读的报纸,在一版中长期开设了现场短新闻这个栏目,反映职工生产、施工、工作中发生的“鲜活”新闻,受到了职工读者的欢…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新品种。因而对它的定义,似乎还投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界定。 据中国记协的阮观荣先生的说法,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这虽然还不能称为现场短新闻的准确定义,但可以说基本上包括了“现场短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内容特点。这就是:一要新闻价值高;二要现场感强,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三要篇幅短小。如果具备这三个特点,应该说就是一篇不错的现场短新闻作品了。  相似文献   

19.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室:你们的来信已经收到.关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抢救丘财康同志的两篇文章,经研究,我们认为:一、这两篇报道写法不同,中国青年报强调了青年医生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和我院大多数读者的反映,人民日报的一篇"党救活了他"写得比较切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