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信仰是其内在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它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因,是执法者公正执法的主观需要,是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是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试论闲暇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闲暇不是无事可做的一段时间,而是人脱离繁忙的一种悠闲、自由、内观、宁静、从容不迫的沉思状态,也是一种个人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而有沉思参与的活动过程;所以闲暇教育不是在人的空闲时间对人进行的教育,如假日教育,也不是为填补个人空虚、丰富个人业余生活的教育,而是以关注受繁忙捆绑的个人自由解放为旨趣,以培养能拥有和操持闲暇的个人为目标的教育。它与职业教育互补而共同构成对个人的全人教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已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文学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媒介绝不只是文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作品及传播来说,媒介也不只是作品贮存的载体与流布的通道;对于读者来说,媒介也不仅仅是认识理解文学的门径与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介作为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它既是文学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学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而且还是艺术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寄身寓所。媒介在与文学长期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已日渐由文学的形式因素转化为它的内容与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手攻球是乒乓球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各种打法的基础技术。在教学中,正手攻球又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技术,也,乏普通高校大学生乒乓球教学的重点。然而,正手攻球技术动作复杂,要求高,加之正手攻球的教学时数少,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的掌握正手攻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新建本科院校立校之本。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校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努力寻找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控制,是学理界及教学管理者普遍关注并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会计诚信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奠基石,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建立和完善会计诚信教育机制、会计诚信法律机制、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和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等在内的会计诚信促进机制,是当前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环境问题,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则是治理污染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淮南市某煤矿复垦区为例,根据不同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及其转移系数,研究分析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车前草对Cu、Ni、Cd、Hg和As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狗尾巴草对As、Ni和Cd元素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苦苣菜对Cu、Mn、Ni、Cd、Hg和As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芦苇对Cu、Ni、Cd和Hg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车前草、狗尾巴草对Hg元素的转移能力强;苦苣菜对重金属元素的转移能力较差;芦苇对重金属元素(除了Ni以外)的具有较强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是否接受某个假设应该取决于这个假设成立的概率、当从实验获得样本观察值X之后,假设日成立的概率就是P(H/X)。所以,应该把P(H/X)≥e(e是一个足够大的概率常数)规定为接受假设目的条件并进而规定为确定日接受域的方法。这个方法对备择假设和零假设是同样适用的,据此可以证明:零假设的接受域不是备择假设接受域的余集。  相似文献   

9.
人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普式问题.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反映人类生存问题的媒介,于作品中完成对于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刻揭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初衰和目的所在.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在面对困惑和无奈的人生问题时曾发出过无数的感慨.其中“人生忽如寄”就是这无数感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如寄的人生”不仅是苏轼对于生命本体存在之短暂的深切体验,更是东坡先生对于生命存在现状的一种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and leadership is presented.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s defined as the wish to acquire higher task demands (i.e. greater complexity) in the sense that employees have thought about change but have not yet acted to seek change. It explained why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s central prior to, during, and after organizational change is introduced. A model of determinants of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s establish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in different stag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s demonstrated. Central aspects in this model are self-efficacy and leadership. Self-efficacy influences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This effect is demonstrated using the three assumed outcomes of self-efficacy (i.e., initiation of behavior, persistence, and effor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reparedness for occupational change. It is assumed that perceived leadership influences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self-efficacy (mastery experience, vicarious learning, and verbal persuasion) are regarded as possibly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is effec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dds to the sparse literatur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occupation mismatches. It examines the income penalty for field of education–occupation mismatches for men and women with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in Sweden and reveals that the penalty for such mismatches is large for both men and women. For mismatched men the income penalty is about twice as large as that found for US men, whereas for women the penalty is of about the same size as for US women. Controlling for cognitive ability further establishes that the income penalty is not caused by a sorting by ability, at least for Swedish men. The income penalty for men decreases with work experience, which is an indication that education-specific skills and work experience are substitutes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12.
布局并推动未来工业发展的过程,需要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不仅要停留在追求优秀的层面上,更要面向未来培养卓越人才。为此剖析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体系,需要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基础层面协调好科学与工程的关系;外延层面处理好工程与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教育体系中处理好内在链接,即工程与文化以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此外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工科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在工程教育体系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缔约过失责任自罗马法伊始即成为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的主要问题,不同国家、地区对于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着不同的立法规定,但是一般均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责任类型,二是法律效果。为能更好的把握缔约过失责任,有必要关注其与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关系,因为其与违约责任均属契约上责任,而侵权行为说曾一度被认为是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23个省市的93名普通大学生(男62人,女31人)脊柱前后弯曲状况的调查,显示男子的颈前曲均值为5.03cm,女子为4.52cm,性差无显著性意义,男女合并统计时的颈前曲均值为4.86cm。其中,颈前曲大于5.0cm的大学生有38人,占样本含量的40.9%。颈前曲过大是本次调查的突出现象。腰前曲性差也无显著性意义。男女合并统计的均值为4.08cm,接近正常范围3–5cm的“中值”。分析结果表明,颈前曲与身高呈低度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24,但与体重、胸围、肺活量的相关系数都很小。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的关键字是“学”字,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这个“学”字怎样才能写大?关键是“时为学所用,钱为学所花,物为学而在,人为学者先”。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是因为自然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无法预知我们干预自然的后果。敬畏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既然人类自视为自然的“主人”,那就应当负起主人的责任,而不是对于自然为所欲为而不顾后果。敬畏自然,表明了人类的高贵和尊严。  相似文献   

17.
德性就是一种品质,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德性对于人而言视为品质,而对于物而言可视为性质。在休谟以前,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强调德性之"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意义,即德性的内在善。但是休谟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外在善,即品质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因而他不再把德性之善,仅仅看作"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而是更喜欢把德性之善看作"因其结果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休谟改变了西方伦理学的传统,把德性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应地分开,从而把讨论的重点引向了德性之"效用"或"有用"。  相似文献   

18.
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中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女性的现状、经验与经历要求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尤其是女性的安全;安全是综合安全,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经济和环境安全,因为女性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中更为脆弱;安全是多个层次的结合,要以国家安全为前提,但是也要加强国际安全合作,但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是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