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语溯源     
<正>"入伍"词语的由来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当兵时,五户各送一  相似文献   

2.
一,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罗尔纲先生认为后期捻军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骨干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说是捻军投入太平天国队伍。实际上,赖文光领导的西北太平军于1864年11月与清军进行总决战后,几乎全军覆没,赖只好率残部加入捻军。《求阙斋弟子记》等文献资料都记载了赖文光加入捻军的史实;捻军是一支独立的抗清队伍,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即“五旗军制”。这五旗军制并没有因赖文光残部的加入而发生丝毫改变;赖文光在捻军领导集团中的地位,也居于张宗禹、任化邦之下。所以,组织的主体、骨干并不是赖文光所率西北太平军残部,而是捻军;赖文光本人也并不是最高领导者。赖文光加  相似文献   

3.
《谋攻》主要论述谋划进攻战胜敌人的问题,强调以谋胜敌,不战而屈人之兵。下面拟就语言方面试作分析。 1.1 孙子曰: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开头均冠以“孙子曰”三字,表示下面的话都是孙子说的。可以说这是《孙子兵法》编写的体例之一。 2.1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相似文献   

4.
洪秀全、冯云山是否建立过“拜上帝会”组织,这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的“自称”还是“他称”,与“拜上帝会”存在与否不是同一概念,不能仅因为是“他称”的缘故而否定它的存在;“拜上帝会”是客观存在的宗教组织实体;其名称当来源于梁发著《劝世良言》且很快被“太平天国”、“小天堂”、“天朝”等概念取代。太平天国文献中未提及“拜上帝会”,是由于“会”字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避讳字。  相似文献   

5.
关于汲黯的卒年,《史记·汲黯传》说:“后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裴驷《集解》引徐广注云:“元鼎五年(前112)。”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及修订本《辞源》、《辞海》均从此说。  相似文献   

6.
明代理学家蔡清,字介夫,号虚斋,卒谥文庄,福建晋江人。其著《四书蒙引》,名列泉州四大名书之首(“蒙存浅达”)。清雍正年间,蔡清“从祀孔子庙庭,享受国家祭祀”。“文革”后,旅菲济阳柯蔡总会慨然捐资,影印柯蔡先贤遗著,蔡清文集《文庄公集》得以重刊。1986年夏,时为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为之作序,序中说“蔡清(一四五三至一五○三年)。”若此,蔡清享年为五十有一(旧以虚岁计龄)。余阅《文庄公集》卷八张恒《儒林錄》说蔡清于“正德戊辰腊月二十三日卒,年五十有六。”正德戊辰则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据此逆推,他当生于1453年(景泰…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  相似文献   

8.
读《历史教学》1993年第1期陆干斌作《太平天国的国号有几个?其演变原因是什么?》一文,其中所称“金田团营时的国号为太平兴国”、“在东乡改国号曰太平天国”、“洪秀全在永安即帝位,改国号为太平天国”一说,颇可商榷: 一、据陆文称洪仁玕《太平天国起义记》说:“洪秀全在永安即帝位,改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记》的作者实非洪仁玕,而是瑞典人韩山文(Theodore Hamberg),陆文引用有误。按洪仁玕曾参与洪秀全早期的革命密谋,他亲身参加金田起义以后,去广西浔州圩,时  相似文献   

9.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10.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殷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11.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思想的总纲,它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所固有的平等思想和太平天国富有特色的基督教精神,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农民追求平均和获取土地的愿望,表现了对“人间天国”的向往。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终究与以往旧式农民革命不同,这首先在于洪秀全引进了西方的上帝,把中国农民的传统的平等思想和基督教中的平等博爱结合起来。把农民反封建的斗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具有中近代的色彩。洪秀全组织“拜上帝会”,宣布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人们所崇礼的偶像都是妖魔。人人都有拜上帝的权利。一切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皆是  相似文献   

12.
薛瑄,明代前期重要思想家,“河东学派”首领。其生年与卒时年龄说法有三:1.中华书局《明史·薛瑄传》说:“天顺八年(1464)六月卒,年七十有二。”其生年未说,如以上说推之,应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2.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序论》附《哲人生卒年简表》说:“薛瑄:(生年)明太祖洪武二五(1392),(卒年)英宗天顺八(1464)。”享年多少,未说,依此计算,应为享年七十三岁。3.明杨鹤编《薛文清公年谱》载:“明洪武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3.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的兵家著作中,对于将帅的“爱卒”精神有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引人深思,值得借鉴.例如,《六韬·龙韬·励军》说:“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在《尉缭子·战威第四》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书中,也都有与这句话相类似的表述,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古代兵家学者在这些典籍中着重探讨了应该如何激励士气、使部队临阵勇于作战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为将帅者必须时刻不忘贯彻“爱卒”的精神,主张“夫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尉缭子·战威第四》),他们举出诸如“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以及“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军井通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食,军垒成而后舍,饥饱、劳逸、寒暑必身度之”(《尉缭子·战  相似文献   

15.
郑和卒年卒地,正史无载。郑鹤声、郑一钧“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一说,现已成为主流看法。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全文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及卒年卒地无关,其附录《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为孤证,作者来历不明,且内容错乱残缺,关键之句“时有太监郑和等”,“和”为小号字,乃后人小注,不足为凭;郑文摘录之有关文字与明万历刻本影印件有多处差异,误将小号字“和”抄录为大号字“和”,将小注讹为正文,据此立说实不可信。明代郑和下西洋原始史料《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及2010年南京祖堂山洪保墓葬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表明,宣德八年正使太监郑和本人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艨出使,不存在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天历九年(1859年),洪秀全明定“天国六节”,内有“大见暨联登极节”(以下简称“登极节”),节期定在天历每年二月二十一日。这个“登极节”是怎么会事?有些专家、学者说它是洪秀全为1851年登天王位所设的纪念节。此说在太平天国学界相当流行。笔者对有关的“天王诏旨”作了考释,发现“登极节”与1851年天王即位毫无关系,它纯粹是洪秀全后期宗教狂热症的产物。他视《旧约》和《新约》为神启的预表,采用主观附会的隐喻解经法,臆造出一种超时空的虚幻意象,即耶稣(太兄)所预言的“世界末日”已经到来,旧的属于人间的太平天国消失了,他和太兄携手登上了与上帝“合一作主”的极位,共同创立了一个新的属于众神灵的“太平天国”。他执拗地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强加给太平天国的臣民。所谓“登极节”,就是他凭借上述的虚幻意象创立的;是他和太兄同登与上帝“合一作主”之极,共同创立新的“太平天国”的纪念节。太平天国学界以往流行的那种说法,是望“登极”二字以附义的误解。恢复“登极节”的真相,将有助于突破对洪秀全后期思想研究的现状,有助于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什么是面积》。【教学过程】一、说、摸、请三环节,建立面积表象1.说“面”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屏幕上出现一个大大的“面”字)生:“面”字。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面?生:铅笔盒的平面、地面、墙面等。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的刑法称为天法.例如《天情道理书》中说:“他跪在殿下,心怀忿恨,言答不逊,得罪天父,大干天法,是以拟成死罪,请旨处决.”龚又村《自怡日记》中记载太平天国的官员说:“倘有匪徒混充天民,在乡掳掠民财,许尔等捆送到官,以凭天法究办.”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之前,没有制定刑法,只以拜上帝会的教规“十款天条”和“太平条规”(包括驻军与行军之营规)作为军律,以惩治违犯军纪者.这些“天条”和“条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  相似文献   

19.
“以吏为师”是秦代专制集权思想统制的一种措施,是法家从商鞅、韩非到李斯的一贯主张,得到秦始皇认可的一项措施。近来有《中国教育通史》一书解释说:“以吏为师”,并非秦代创建的制度,实则是周代“宫师合一”、“政教合一”思想的延续。并认为章士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就是铁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不止一个称呼。要想把事物的称呼说得准确,有情有味,可不容易。就说“死,字的称呼吧,由于时代的不同,死者的身世不同,死的原因和方式不同,其叫法也就迥然不同。《礼记·曲礼》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卒、不禄、死这五个不同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