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历史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明了我国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因而,毛泽东关于历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过李大钊、李达、郭沫若、吕振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努力,在与封建旧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斗争中初具规模。但是,草创时期的我国马克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2.
吕振羽从研究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转向历史研究、参与社会史论战的过程战促使吕振羽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他在社会史论战中抓住论战的三个核心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商业资本主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驳斥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击,具有很强的现实政治斗争意义。他提出的“殷商奴隶制论”、“西周封建论”、“春秋、战国之际封建制转化论”,奠定了他在古史研究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吕振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之一的成功秘诀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武器;二、勇于探索;三、勤奋刻苦;四、把史学研究与现实斗争需要恰当结合,方向明确.  相似文献   

4.
<正>吕振羽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名家大师”之一,他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讨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贡献,弘扬吕振羽史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邵阳学院主办,中共邵阳县委、邵阳县人民政府、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协办的“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6月22日至24日在湖南省邵阳市召开。  相似文献   

5.
回顾吕振羽的史学成就和学术思想,可以看出,吕振羽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卓越功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至40年代,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在研究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族史、中国通史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 ,我曾在师专历史系任职 ,和戴开柱同志曾有过几次会议上的接触 ,深感其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年青有为的史学新秀。近年来 ,我们未能见面 ,音讯亦无。日前 ,他托人带来了他的新著《吕振羽早期思想与实践研究》 ,我非常高兴。吕振羽 (190 0 - 1980 ) ,湖南邵阳人 ,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 ,他的《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民族简史》及其他学术著作 ,在中国以至世界史学界 ,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同时 ,吕振羽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9.
由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及津、浙、冀、川、武汉等地出版社共14家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社会史第三次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3日至27日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市72家单位的135位代表提交了80篇论文和12部专著。会议围绕“中国社会史研究与现实社会”的主题,对“中国家族、家庭的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和“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方法”等专题进行了讨论。现将会议论文及讨论情况概述如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史理论体系的建构山西大学王先明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历史贡献》认为:“社会史学的兴起既同现代社会学的渗透密不可分,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密切相关,而且在社会史学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还将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发挥巨大的作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重建历史科学体系,把新的历史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对革命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作了深入而有影响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走向胜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史和现实互为因果,互相渗透。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从一开始就把史学和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的革命斗争需要出发去研究历史,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等为其代表。历史研究的现实性意义逐体现于教育的鼓舞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吕振羽,是中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研究青少年时代吕振羽的思想变化,对认识他尔后几十年中,无论“戎马倥偬,转战疆场”还是“荷笔学林”,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为什么能始终不谕地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后,中国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部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理论上阐述了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阐明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作初步的设想,于是,中国史学发生了有史以来的一次巨大变革。探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同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斗争,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学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刊已经发表了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专门论作 ,编辑部又约请我对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总体发展作一概述。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要在一篇文章里讲清8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是相当困难的。只能明知其难而勉为之 ,以极粗的线条勾划出一个大致的发展轮廓。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奠基、酝酿、形成、初步发展到基本定型。(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基本历史条件 ,一是由于一系列新史料的发现。中国传统的文献史料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吕振羽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振羽同志是我们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他融革命和学术于一炉,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为挽救中华民族,他曾戎马倥偬,转战疆场;又荷笔学林,从事历史研究,为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吕振羽  相似文献   

16.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不但是中国西周社会封建论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最早应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文化史,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者。他对墨子和墨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评论,把我国“五·四”以来的“扬墨抑儒”的学术思潮,推进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认真深入研究他的墨学  相似文献   

17.
侯外庐(1903—1987年)在史学界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并称“五老”,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都曾在这理想信念指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们都是为了解中国国情,变革现实,而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侯外庐回忆其本人经历道。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史,即以“社会”而非个人为关注对象的历史研究取向,是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为特征的新史学运动,标志着社会史理念的成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年鉴学派的历史研究实践则使社会史研究成为20世纪史学主流,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史理念受到广泛质疑和挑战.从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流变历程来看,虽然社会史研究致力于将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但对理论的过分热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对事实的研究,这正是社会史理念遭到挑战的内在原因.社会史研究要赢得长久的尊重,应该将事实,而不是理论,摆在问题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前辈创者,《中国民族简史》是他完稿于一九四七年二月的一部民族史著作,一九四七年四月大连大众书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专著,它的史学思想丰富鲜明,值得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侯外庐和白寿彝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史学家,二人感情深厚,在学术上相互影响.他们有共同的学术追求,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他们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史料的考证、辨伪;在学术上致力于"成一家之言",强调"通识";认为社会史是思想史、史学史研究的基础.他们都是杰出的学术组织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们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表明,把唯物史观与中国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