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欧亚新航线,从印度返回途中,160名船员中竟有约100人患坏血病死去。1519年至1522年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因坏血病而死的也有70多人。但是郑和等27000名官兵七下西洋,却从未发生过因败血病而大量死人的事故。现在已经知道,败血病的起因主要是船员在饮食上缺乏某种维生素造成的。这种维生素是:A.维生素AB.B族维生素C.维生素C下列哪些食物可以更好地补充这种维生素?A.粗粮B.酒C.肉类D.蔬菜答:C、D败血病又称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病因是长期吃不到新鲜食物,特别是蔬菜水果。患者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死亡。据…  相似文献   

2.
科学和我们     
吃辣椒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辣椒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甲和丙,这是两种在人体内比较容易缺乏的维生素。缺乏了维生素甲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减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也会产生夜盲、眼干燥、皮膚毛囊角化等症状。缺乏维生素丙会妨碍儿童的发育,尤其是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也可以引起坏血病,使牙龈、鼻、皮膚或其他部位容易受伤出血,维生素丙对创口的癒合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条件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足  相似文献   

3.
关于维生素缺乏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就有以牙龈和皮肤出血为特征的坏血病的记载了。  相似文献   

4.
<正>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是形成胶原蛋白的重要成份,可增加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冒及过滤性病毒和细菌的感染,能促进钙和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2007,(5):1-1
1906 维生素 海上生活的残酷性可以从染上坏血病的水手们那流血的牙床、化脓的皮肤,以及僵硬的关节上明显地看出来。1747年,苏格兰内科医生詹姆斯·林德建议可以用柑橘治疗坏血病。1758年,他建议,海军把柑橘作为主要食用水果,结果采纳他的建议的官兵们都没有染上坏血病。19世纪末,当人们了解到脚气与天然大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软骨病与鱼肝油之间的关系时,还没有发现其他任何“饮食缺少症”。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高兰德·霍普金斯是第一个对这些疾病进行科学调查的专家。  相似文献   

6.
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对于人和动物来说,仅仅供给蛋白质、糖和无机盐是完全不够的;在食物中还必需具有维生素,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维生素有的虽然已经能够用人工合成,但大多数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因此,植物可以说是人类与动物获得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人类或者直接从植物性食品中得到维生素,或者间接从动物性食品得到维生素。长期不食蔬菜、水果,缺乏维生素丙,会引起坏血病;在以食大米为主的地区,尤其那些只食精米,不食粗粮的人,就极易遭受到另一种疾病的折磨!即大家熟  相似文献   

7.
番茄(西红柿)是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并且吃法方便。番茄内含有94.3%的水分和一定的蛋白质与醣分,并且含有很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盐。我们知道维生素的主要功用是调节生理机能,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而番茄内便含有很丰富的丙种维生素和甲种维生素。丙种维生素能维持细胞间联络组织的正常机能,对於骨、齿、血管、肌肉等均极重要,并能刺激食欲,促进发育,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与外伤的愈合也有很大的关系,还能促进体内的氧化作用。长期缺乏丙种维生素就会形成坏血病。我们身体内每天需要一定量的丙种维生素,多吃番茄就可经常供应体内对丙种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成了世人的热门话题。专家们断言,服用维生素是健康与长寿之道。诺贝尔奖获得者波林格认为维生素C有助于克服许多疾病。近20年来,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有人研究了合成维生素,旨在弄清对人体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维生素的作用远比人们过去认识的重要得多。维生素(服用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维生素C(简称维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它的分子式是C6H8O6,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会得坏血病,所以维C又称抗坏血酸。在新鲜的水果、乳制品中都富含维C。新鲜橙汁中维C的含量在500mg/l左右。研究过程1.准备并洗涤仪器。2.打开橙汁包装,目测,橙黄色,澄清度好。3.用酸式滴定管向锥形瓶移入20.00毫升待测橙汁,滴入2滴淀粉溶液。4.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滴定,准确读数。用碘液滴定,至滴定终点,消耗碘液12.00ml。5.洗涤并整理仪器。6.根据数据计算维C的含量。C6H8O6------I2176克1摩尔根据此关系求得维生素C的含量为792mg/l…  相似文献   

10.
1.1897年,荷兰医学家艾克曼从米糠中成功地提取了维生素B_1,从而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1.
纸︸减K X DZ难道柠檬汁可以治病? 1747年,詹姆斯·林德对已经患病的船员进行分组进食,比较不同食物的作用,结果发现桔子和柠橄都对坏血症有很好的疗效。..甸J﹄侧5............介L﹄.一日......︸,0 ApR一L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将纯净的维生素C分离了出来,也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一维生素——战胜坏血病@乐乐 @秋果~~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传真     
美发明新法可大增作物维C含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大量产生DHAR蛋白,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等谷物中所含维生素C的水平。这一成果为改善某些日常作物的营养价值提供了新的手段。维生素C在预防坏血病等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有助于提高人体心血管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人体自身无法产生维生素C,通常只能通过饮食摄取。一些水果和绿叶蔬菜中虽然富含维生素C,但作为人类主食的谷物中维生素C含量却比较低。在作物中,维生素C的再循环主要受到名为DHAR的控制,这种蛋白可使作物中维生素C得到重复…  相似文献   

13.
朱清时: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使我们无缘诺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如何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缩宏的方法,概述了20世纪诺贝尔奖的主要特征,进而运用改革的观点阐述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基本对策,并展望了21世纪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不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7.
成宇 《百科知识》2007,(1X):6-6
维生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一旦缺乏会导致很多特殊的疾病,如败血症、夜盲症和脚气病等。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多维生素不能由人体自已合成。所以人类需要通过食物来获得各种必需的维生素。围绕着维生素这个课题,在医药学界产生了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雏生素制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化学家鲍林是科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做出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曾经两次独享诺贝尔奖。他在晚年突然对医学萌发了兴趣,创建“正分子医学”,鼓吹每天服用大剂量(1克以上)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生活》2014,(3):58-61
坏血病与维生素C的发现 1602年,在一个正沿着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线航行的西班牙船队中,船员们接二连三地患上了不治之症。“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全身疼痛,这使得病人对普通的触摸也十分敏感。”探险队的神父安东尼奥·德拉·阿森西翁写道,“紫色的斑点开始遍布病人全身,在腰部以下尤其严重;然后,病人出现牙龈肿胀,以致牙齿无法咬合,只能进食流质;最后,病人们常常正说着话就突然死亡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4,(3):73-73
我国婴幼儿食品基本上是属于营养型的食品,其品种较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不完善;日常膳食营养结构不甚合理,蛋白质脂肪不足,热源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缺铁性贫血、缺钙和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型疾病。为改善这种状况,国内的科研及生产单位都在积极开发和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