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钟爱通讯报道工作,从1956年开始写稿至今已30多年了。过去我写稿很多被采用的却很少,近些年发生了变化,所写的稿子被新闻单位采用的多了。就拿去年来说吧,我一共写稿44篇,省市报刊采用了30篇。有人问我:“你写的稿子为啥采用的多  相似文献   

2.
我是机关材料员,业余时间常写点稿子.近年来,我写的稿子每年都被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百篇左右.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写稿总想被采用,谁都谋胜不谋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靠什么取胜,怎样取胜,人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学写稿时,我兴趣很高,差不多每天写一篇。我想,这篇不用还有那篇,多写,多投,总会能碰上一篇.殊不知,这种“瞎猫撞死耗子”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4.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5.
在平时写稿中,有不少好心人在劝我,要多栽花少栽刺,他们说,你毕竟是个农民业余通迅员,采写批评稿子,不仅调查工作量大,花精力多,而且弄得不好就得罪人。这些我全然不顾,我想,通迅员坚持为报刊、电台写稿,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只要是新闻单位需要,我们身边又有内容可写,就应该写,不写就是失职。因此在去年,我仍然连续写了《撕毁合同被撤职的队长》、《被撤职的村长》、《为了一只鸡,处罚六百元》、《为了一棵树,两家吵破天》、《县政府下达的红头文件也兑不了现》等10多篇批评稿子,都被县台、《淮阴信息》等采用  相似文献   

6.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7.
近读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小子罪谊万死。”陆文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文夫都是老一辈著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文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者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先说写稿的时候要充满信心。不少通讯员常常是写稿时信心不足。热衷于向报社或电台送,找熟人,拉关系,想通过“开后门”使稿子被采用.不相信自己的稿子能以质量取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的写新闻稿基本功差等。  相似文献   

8.
写新闻通讯的同志总想稿子写毕,能见报,能播出。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有些稿子虽花了些精力,结果报废了。原因除了有的稿子失去时效,大部分是由于采写粗糙、质量不高造成的。初学写稿的人,写几篇不见采用,就心急起来,总想向老通讯  相似文献   

9.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0.
有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写了几篇稿子,或未被报刊采用,或见报时间晚,就误认为写稿也得走后门。实则不然,绝大多数报刊编辑,对作者来稿处理都是极认真的,就以我的几篇稿子为例吧。去年2月14日,当我打开西安晚报时,见四版有我一篇题为《闲话‘压岁钱’》的小言论,可是近期我没有向西安晚报投这篇稿子呀。后经查发稿登记,原来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搞好通讯报道工作。我们从基层单位选了三位有写作能力的同志,调到行办公室工作。这样,他们容易掌握情况,了解信息,便于写稿。象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命名为农行系统全国优秀通讯员的鲁国民同志,近两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就发稿40多篇。在他的带动下,我行通讯员已发展到十名,多数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稿子。我们领导还亲自动手写稿,有两位行长写的稿子见过报。我们领  相似文献   

12.
近闻有一位初学写稿者的稿子见报后,因情节与事实不符,别人批评他,想不到他竟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稿子虽然有出入,可还是知情者少,受教育者多呀!”这位初学写稿者的话,令人深思。联想到报纸上的失实稿件老是难以绝迹,不能不说与写稿者存在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14.
懂营养学的人都知道,大米、小米和高粱米互相掺着吃,其营养价值要比单独吃高出不少。这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写稿也是这样。我初学写稿时,只自己闷头写,认为只有独立写稿才算是真正有水平;而且怕别人笑话、挑毛病,稿子不愿让人看。我半年写了80多篇稿,只在地方  相似文献   

15.
“丑媳妇怕见公婆”。这是初学写作时的一个通病。我在刚学写作时也有过这个毛病。那时,我在写稿之前就产生了这样的恐惧:稿子写出来得不到发表,给人知道了多丢脸。所以总是背着人偷偷地写,偷偷地寄出去。可有一次,我把刚写好的稿子放下就训练去了,当我回来时却是“满城风雨”了。原来风把稿子吹开,稿件吹  相似文献   

16.
投稿经验谈     
从1978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以来,我坚持写稿不停,陆续在《山西日报》、《天津日报》、《杂文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写稿时怕人瞧见,投稿时也怕人瞅见,稿子是匆忙草就后寄出,最后落得个石沉大海。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怕丢面子。自己写稿报道周围发生的新鲜事这是件好事。发出去的稿子由于各种原因总有登不登的两种可能,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一想,我写稿和投稿也就不那么鬼鬼祟祟了。稿子写好后,我还找周围的同志提意见。遇到退稿时,及时分析被退的原因。甩掉了思想包袱,写起稿子来也得心应手了。1984年  相似文献   

17.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棉纺织厂动手写稿的职工有40多人。宣传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大家业务水平逐步提高。通讯员们写的稿子先送宣传部,部里有专人帮  相似文献   

19.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20.
1989年我高考落榜后,报考了海南企业外交函授学院新闻系。近两年来,边学习边写稿,稿子不时被报刊电台采用。1991年,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后,写作兴趣更加浓厚,近半年间,我经常串乡村,跑机关、到学校,捕捉新闻信息,采写了近百篇稿子。 1991年正月初二,东王海村的几个青年变打女婿为考新郞,我详细了解情况后当晚写了一篇题为《羊年初二考新郎》的稿子,被河南经济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