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2.
江苏是全国范围内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得最早的省区之一。中共江苏省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8月21日中共江浙区委成立。1927年6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成立,1935年1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被迫停止活动。1937年11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重建,1943年11月13日因抗日斗争形势需要,江苏省委撤销。本文介绍建国前中共江苏省委的历史梗概,并对从抗日战争至1954年11月1日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之前江苏中共党组织的情况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网中捞鱼不足法方群听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了”他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听毕,...  相似文献   

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中国人民持久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出版的有关二战的历史书籍对东北的抗日斗争提之甚少。有的甚至没有给予公正的历史对待。笔者认为东北抗日斗争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1939年,在全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之际,郴州市嘉禾县有11名年轻女子自告奋勇,强烈请求参军抗日,在当时传为佳话.”9月2日,笔者来到嘉禾县档案局,听原局长唐德元讲述嘉禾1 1女子请求上前线抗日的历史故事. 唐德元找到记载这段历史的嘉禾民国时期档案.他细心翻阅档案,向我们介绍了这段嘉禾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据记载,民国28年(1939年)7月,嘉禾县李春明等11名年轻女子在国难当头之际,说服亲人,向县政府写出申请,请求参军奔赴抗日战场杀敌立功.  相似文献   

6.
懒人没福     
从小就听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拉了一车李子来到一个村庄,高声叫道:垃圾换李子!垃圾换李子!大家都很哿隆,纷纷从家里扫尽可能多的垃圾来换李子。只有一个姑娘捧出一小簸箕垃圾,她说:家里每天都打扫,实在扫不出更多的垃圾。小伙子高兴地跳下车,说:我要找的就是你,最勤劳的姑娘,请你嫁给我吧!两个人坐上车,向着幸福生活奔去。而懒姑娘留在当地痛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善良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也给你的儿子讲故事听他才睡觉?  相似文献   

8.
三位老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出门看见三位老者坐在他家门前谈笑风生,他听了一会儿他们的高谈阔论,觉得三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从他们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三个人都很有智慧。于是,他走上前去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相似文献   

9.
新闻之有故事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很多人喜欢听新闻,不仅新闻能满足他的猎奇心和知情欲,而且因为新发生的这件“事儿”很引人人胜,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或骇或喜。好多新闻事件都有故事的这种情节元素。所以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可能会具备故事一样引人人胜的传播效果。但对新闻的故事性,以前很少有人明白地揭示出来,更不要说大力加以鼓吹和提倡了。  相似文献   

10.
讲故事的魅力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原因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1.
东北抗日义勇军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有组织、具规模的第一个战役,开始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得到了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声援和关注。东北抗日联军曾经发展到11个军,3万5千余人,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2.
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孙玉祥晋西北黄土高原,十分贫瘠,在这里进行抗日斗争,困难重重。抗日军民不仅要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军的野蛮烧杀,而且要战胜十年九旱,自然灾害,渡荒过日。所以晋绥根据地是诸抗日根据地中最为艰难的根据地。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党和抗日军民...  相似文献   

13.
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二是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4.
《故事会》创刊二十三年了。《故事会》的诞生有一个“偶然”的故事。那是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戏曲编辑室副主任顾伦和老编辑李中法到江苏常熟去征求对《戏曲故事》的意见,发现当地的故事活动相当活跃,讲的大都是根据现代戏曲、电影、小说、报道等改编的新故事。农民讲,农民听,很受欢迎。感到要使《戏曲故事》受到读者欢迎,应该走口头说讲的路。回到上海一了解,原来上海的故事活动也已经开展多年,故事员们已经深感故事材料不足,迫切要求出版故事脚本。为了适  相似文献   

15.
张红 《兰台世界》2006,(10):66-67
掀起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三次高潮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它直接针对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当时作为九·一八事变首发之地的沈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更是担负起反击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走在了抗日反日斗争的前沿。如果把沈阳人民的抗日斗争当作一个历史过程来研究,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主旨和目标具有一致性九·一八事变之前,随着日军公开挑衅,在东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升级,南京蒋介石政府却制定了“不抵抗主义”政策。但是广大的下级军官士兵却在爱国主义精神召唤下,自发地奋起抵抗。在九·一八事变当晚,正是“国将不国,…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同郑桓武谈话时,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叫王老虎的军人,他带了一批部队,在仙桃镇占地为王,谁去就打谁,杀人如麻。”我向县政府的几位科长打听,几位科长也异口同声,说王老虎是一个杀入魔王,残暴无比,但我又听人说,日本人的部队过来,他也打。从后面一条中,说明他是抗日的,一个抗日的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郑桓武,他大为吃惊,而且坚决反对,他认为一个重庆来的记者,非被他活埋不可,说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必冒此危险。我说,我和这位王老虎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我去采…  相似文献   

17.
在韩国历史上,金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从1894年起就参加反日活动,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奋斗了一生。金日成曾对金九执后辈礼,尊称其为“抗日的老前辈”。韩国总统卢武铉曾说:“在韩国人中,我最尊敬的是金九先生。金九先生是韩国国民最尊敬的人。金九先生到死都坚定不移地为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而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8.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地的舞台、荧屏上,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等红色经典视频出演,剧中动人心弦的故事,好像又把人带回了当年血与火的战斗岁月。其实,从编剧沪剧《芦荡火种》到今日《沙家浜》之崛起,它本身也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沪剧《芦荡火种》亮相1958年,上海人民沪剧团的编剧文牧受到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影响,很想编写一部反映新四军抗日斗争的现代戏,因为他自己的江南亲身经历过抗战时期的烽火生活,也听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个编报纸的农民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树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战行列,成为牺盟会的一名特派员,深入到阳城县山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很快组织起一支抗日队伍,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不久,他奉命担任烽火剧团团长,亲自改编了上党梆子历史剧<韩玉娘>和<邺宫图>,带领团员们四处演出,鼓励群众与侵略者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