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年之痒”是当前一个时尚热门成语。它指的是一种婚姻现象.意思是婚姻进入第七个年头时.浪漫与潇洒随着夫妻双方的熟悉.随着生活的压力而荡然无存,婚姻进入一个危险期。但为什么是“七年”?这种婚姻危机为什么称作“痒”.而不称作“七年之痛”“七年之酸”?那得从它的来历说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七岁前,我最“伟大”的发现就是知道了“我为什么是人”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一天,我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是人?为什么我不是花啊,草啊,树啊?  相似文献   

3.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因为人都会审美疲劳,再好的感情有时也难经时间的磨炼,所以当爱情蜕变为婚姻后,也同样有一些属于浪漫、激情的绚丽色彩一同“蜕”去,于是婚姻当事人就会因新鲜感的丧失而进入婚姻的瓶颈期。假如你也对自己的婚姻有此担心,现在就看看你的“七年之痒”到来时,“痒点”在哪里吧。  相似文献   

4.
国内多校区办学的主要问题 我国多校区基本上是这样形成的,一类是一个学校在自己的校区之外又建设一个或几个新的校区,不妨称作“新建校区”。另一类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合并办学,规划后的“核心校区”只能有一个,而其他合并学校的校园自然形成新的校区,不妨称作“新校区”,此处的“新”是相对合并关的历史而言,表明它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人们用以提醒和督促珍惜时光、抓紧学习的警句。这里为什么把“光阴”称作“寸”呢?  相似文献   

6.
转制学校是“进”是“退”,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敏感而尖锐的话题。公办的说它“占两头”,没法和它竞争;民办的说它“占两头”,自己太不划算;老百姓开始质疑,国家的学校为什么“翻个牌”就开始要钱?人大、政协不断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管理条例”也已七易其稿——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里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等句中,“十二”这一数字表示多数,是一个约数,但非确指。那么,“十二”表多数见于何处呢? 《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为什么古人把  相似文献   

8.
一、夜半“夜半”又称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夜半”见《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相似文献   

9.
开封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七朝古都”之称。北宋建立者为什么选择开封作为都城呢?笔者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10.
be动词,可是英语中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家伙。有的同学总也搞不懂什么是be动词,为什么它称作是be动词呢?让我来告诉你be动词的真面目吧。原来be是am,is,are的原形,一般不直接出现在句子中,需要be“出马”时,这个爱恶作剧的家伙摇身一变,成了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藏传佛教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是人所共知的。在汉族中,一般称僧侣为“和尚”,称年高德尊的僧侣为“长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称借侣为“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也就称作“喇嘛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数量如汗牛充栋,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也有20回几十万字,但为什么这一段《绝唱》偏偏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为什么人们要反复地品味、鉴赏、解读它?《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一路游历中的见闻和行动,展示了清朝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着重揭示了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的种种行为,突出揭露了所谓的“清官”的暴政,作者的立意在于“谴责”朝政。《绝唱》只是描写了一个民间伎人的高超演唱艺术,表面看来它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就《绝唱》的艺术表现来说,它结构单纯、语…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版《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上册,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中提到“这是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这里很多同学提出疑问,“光荣革命”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相似文献   

14.
生:《金色的鱼钩》结尾一句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老师说这叫点晴之笔,为什么称作“点睛”呢? 师:这个说法出自一个典故。我国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擅长画龙,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都不点眼睛,人们  相似文献   

15.
过去人们非常重视智商的研究,并把它作为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然而,这种“智力说”却无法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学习尖子,进入社会后却“泯然于众”?为什么有人在困难面前能一如既往,而另一些人却一反常态?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人际关系却依然很好;另一些人严于律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吟咏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歌手歌唱它?为什么它总是以英勇的形象呈现在中国文化长廊之中?因为它是雄鹰。它不仅有搏击云天之志,而且有不怕牺牲,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请看——猎鹰之死魏又明桑力奇是桑布家驯养的猎鹰,看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它。以后的一个多星期,桑力奇几乎与我形影不离。它极通人性,桑布的交代它全懂,对于我,也犹如对主人般忠诚。我的摄制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除了高原晚霞,其他项目均已圆满完成,随后我进入了那仁郭勒河谷的无人区,开始紧张而惬意的拍摄工作。一天中午工作完毕后,我顺便采了一些绛红…  相似文献   

17.
哥德巴赫问:“1+1为什么等于2?”爱迪生问:“为什么鸡可以孵蛋,人不可以?”“一条毛虫为什么会成为美丽的蝴蝶?”……对,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人生就是个问号? 我问物理老师:“老师,什么叫力?它是怎样产生的?”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于物体客观存在而相互产生的。”问:“万有引力如何产生?”答:“牛顿发现的伟大定理。”问:“为什么要叫‘万有引力’而不能叫别的? ‘万有引  相似文献   

18.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19.
五角大楼对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而又神秘的。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它曾是“美帝国主义”的象征,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指挥中心;说它神秘,则是因为除了它的外表以外,人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为什么要建造五角大楼?为什么要建成“五角”形状?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美国人怎样看待它?让我们撩开它神秘的面纱,看看它的“庐山真面  相似文献   

20.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和抽象概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眼睛”。成功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喻,它既能生动地体现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更能使学生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展开“走遍天下”、“雄兵百万”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由此可见,成功的板书设计无疑可称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那么,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作为作用于视觉器官的板书,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具有哪些特性才能触发学生的视觉思维,开启学生灵慧的大门,达到创造性的艺术效果呢?下面就此谈谈一已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