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建 《教育》2006,(1):28-28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有“教育市长”之称的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认为,中国的教育缺资金、缺公平、还缺观念。他尤其强调,当前中国的教育还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缺理想这四个方面。朱永新所说的“四大缺”,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缺理念。具体来说,就是缺教育服务的理念,缺人文关怀的理念,缺特色  相似文献   

2.
早先就知道著名的“市长教育家”朱永新,有幸在2005年4月听了他的报告,感受了他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为新教育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和前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为什么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包含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它是一个大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强调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学生的一切,新教育实验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贺春兰 《科技文萃》2001,(10):113-115
据说,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一直强调,有理想才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而他的教育理想中核心性的理念是“教育是为一切人,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是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的宣言.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教育演说引起大讨论 2002年5月,苏州大学名教育学朱永新教授在教育网站“教育在线”论坛上贴出他的一篇演讲章《中国的教育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章迅速被十几家网站转载,引起了几千名网友的关注。在章中,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缺的东西太多: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观念,特别是缺服务意识、缺人关怀、缺特色、缺理想。朱永新教授观点一出,教育在线网和本报对一线教师、专家进行了调查。近百位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阐述中国教育到底缺什么?  相似文献   

5.
解读“新教育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宜树 《教书育人》2005,(12):20-21
早先就知道著名的“市长教育家”朱永新,有幸在2005年4月听了他的报告,感受了他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为新教育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朱永新:曾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其教育思想影响了全国广大的教师,有人称朱永新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l993年,他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1997年底,39岁的朱永新开始担任苏州市副市长主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苏州相继推出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2003年朱永新当选为第十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教育定律之一:“态度决定一切” 朱永新教授在这篇文章中写到:“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这样几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顽固不化的“电脑盲”,也就成为英特网的漏“网”之民。近来风传网上载有黄甫全教授致朱永新教授的公开信。有些年轻朋友多次提起这一爆炸性的新闻,有位老先生还传来此信,供我参考。我同甫全,算是忘年之交。尽管多年来同朱永新并无交往,而在多年以前,对他并不陌生。近几年来时常有人向我提起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按照世故,原不便说什么。由于此信涉及中国教育界现今的一些突出的现象,也就不妨借题发挥。公开信以《朱永新访谈录》为导火线,指其“把牛吹大了”。那么在“访谈录”中是不是“吹牛”呢?在澄清这个问题之前,不妨从“…  相似文献   

9.
有人称,在众多的中国市长中,朱永新是尝、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在著名学者与政府官员的双重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相得益彰,也可以这样说,他是研究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亦是变革中国教育的实践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朱永新”及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的报道已经是不计其数,加上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高的“教育在线”网站,我们作为旁观者似乎能够窥见朱永新作为学者对“新教育实验”的厚爱与厚望。“新教育实验”不仅承载着朱永新对教育的理想,它还是朱永新学术价值的重新认识的体现。2006  相似文献   

11.
郝全智 《中国教师》2013,(19):77-79
顾明远先生生于1929年10月,江苏江阴人。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米,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要览     
人物 将理想进行到底“教育市长”朱永新 1958年,朱永新出生在江苏省太丰县南阳镇一个教师家庭。 朱永新从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直到留校任教,不到10年的时间里,跨越了从一个棉纺厂临时工到江苏省最年轻的教授这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1997年 12月,39岁的朱永新成为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自己是教育专家,在苏州教育界大力倡导“特色教育”。关注弱势群体也是朱永新的一种情结。他要求苏州的学校尽可能对外来打工子女开放。 朱永新说:没有理想 的 人 不 可 能 走 得 多远;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多远。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13,(23):26-27
朱永新对教育的话题永不厌倦,他对教育的兴奋劲已经持续十多年,要是算上求学和教学,已经有大半辈子。作为官员,人们不太记得他的政绩,却总将他的名字和“新教育”联系在一起,好像他更应该是教育者。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朱永新的一本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在全国掀起了“理想教育”旋风:2002年,他又推出了《新教育之梦》,主持开发了“新教育实验”,再次激起了“新教育”热潮。近日,受《教师博览》编辑部的委托,笔者就“新教育实验”的话题对朱永新教授进行了采访(△为采访者○为朱教授)。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天读了朱永新教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让我对朱永新教授有了独特的认识。透过他的文字,我看到的不是他各种教授头衔的显赫,也不是教育官员的权威,而是他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洞悉,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他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中,揭露了当前基础教育中的这样一个现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项从理想出发、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极富有民间性和草根性的校本行动研究,“新教育实验”一直是在褒贬互动中成长起来的。有人说:“‘新教育实验’迎合了对应试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极度失望的广大教师和各界人士求新求变的心理。”有人说:“理想主义者朱永新的振臂一呼,适逢其时。他们的实验是一场对抗‘异化教育’的实验,是从源头上发起的针对中国教育危机的救赎。”有人说:“竖起一杆大旗,拉起一支队伍。掀起一股教育风暴,席卷全国,不能不令人佩服。然而,他们一时兴起,准备不足,(“新教育实验”)最终将成为教育界一次很不彻底的农民起义。”作为朱永新先生的学生,本文作者一直参与“新教育实验”,对其中的酸甜苦辣体会颇深。在他的视野里,“一个文本,多部经典”、“一个疯子,跟着一群傻子”、“集体行动的逻辑何在”正是始终贯穿于“新教育实验”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7.
“李镇西高明就高明在坚持写教育日记。他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写了那么多的书,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二十多年写下的日记。”(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全国许多中小学蓬勃展开, 朱永新的名字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在不少一线教师的心目中,“朱永新”这三个字意味着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而我认为, “朱永新”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教育行动”,因为朱永新在阐释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时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要行动,便有收获。”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朱永新开始了他的新教育研究.身为苏州市副市长的他,还担任着苏州大学教授、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朱永新在他的著作<新教育之梦>中,阐述了他的教育理想,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这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朱永新说:教育之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